【对话】在布鲁塞尔遇见”声乐天才”李鳌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国际声乐比赛上,来自中国的低男中音歌唱家李鳌表现出色,勇夺第三名,这也创造了中国声乐选手在该项赛事30年来最好的成绩。

2018伊丽莎白女王国际声乐大赛的前三名: 第一名Samuel Hasselhorn(居中-德国),第二名Eva Zaïcik(左-法国)
李鳌手持获奖证书,他对本次参赛的选手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能来比赛的都是高手,也都是职业唱将且是所在剧院的台柱子!

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音乐大赛始于1937年,在业内享有盛誉,比赛无论从形式到评选标准都是数一数二的“高难度”,每年举行一次,比赛项目包括小提琴、钢琴和声乐,依次进行。本届比赛为声乐(第九届),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360多名声乐好手报名参赛,经过初评筛选出55名来到布鲁塞尔(包括3名中国选手),李鳌一路过关斩将,就在这5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赛后,主办方按照惯例组织前六名获奖选手进行比利时境内的巡演,布鲁塞尔是最后一站(该项赛事的”收官“音乐会),在演出前一天,我们采访了李鳌,以下是当天的采访实录。

“伊丽莎白女王国际声乐比赛超难唱”

李鳌自称是比赛型选手,20岁出道至今参加过无数次国际顶尖的声乐(歌剧)大赛,成绩斐然(基本没出过前三名),来比利时前,刚拿下日本静冈歌剧大赛第二名:“伊丽莎白女王大赛应该是我参加过的最难唱的赛事”。首先,这个比赛要求演唱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歌剧咏叹调、清唱剧咏叹调、利德或者艺术歌曲),而且要涵盖历史各个时期,从巴洛克时代唱到到现代,由于作曲家大多来自欧洲,语言各不相同,选曲上要求多样化(语言至少两种,有的时候要四种:意大利,法语,德语,俄语),其次比赛时要一气呵成,也就是一口气在台上唱20分钟(4-5首作品),这绝对考验歌者的脑力,体力及心理承受力,但有些时候也会把压力化作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这个比赛的魅力所在:综合考验歌者的声力和心力。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李鳌在说起准备参加本次比赛的时间令记者颇感意外:“其实前后我只考虑了一个星期,马上就选曲录像报名了,然后顺利入选来到布鲁塞尔,当然对这个比赛的了解知晓要从大一开始,那一年我才18岁,当时就知道这是最负盛名的声乐大赛(之一),对我来说就像声乐界的奥林比克一样,太神圣了!后来机缘巧合,我有幸被选中到美国旧金山歌剧院工作,在主演了十多部歌剧后,我开始意识到,是时候向伊丽莎白比赛发起挑战了!”

比赛中的李鳌

李鳌从20岁比到30岁,这十年间,满世界跑,除了在美国工作,其他时间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比赛。“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参加各种比赛,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证明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工作和演唱机会。这就是音乐比赛的好处,剧院公司和经纪人都盯着你,看到你的表现,好的就直接发工作邀请。而且,我参加比赛还看评委,比如这次伊丽莎白大赛,就有我一生崇敬的大师比利时著名男中音、男低音歌唱家何塞·范·达姆( José Van Dam)先生,他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可以说他的声线改变了我自身的声音定位,原来我是唱男中音,总感觉不适合自己很别扭。后来听到范·达姆先生的演唱突然觉得和自己很像,就决定学唱他的歌曲,结果,一唱全对了,这就是我的声:低男中音。

何塞·范·达姆( José Van Dam)

比利时著名男中音、男低音歌唱家,1940年生于布鲁赛尔。毕业于当地的音乐学院后,去巴黎歌剧院演出。第一次登台的剧目是伯辽兹的《特洛伊人》。1967年成为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演员。除演出歌剧外,范.达姆还经常举办独唱音乐会,演唱歌剧咏叹调和舒伯特、舒曼、马勒、沃尔夫等名家的艺术歌曲。其中,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是他经常演唱的经典之作。今天,范·达姆正处于他艺术生涯的顶峰,他的舞台演出和在唱片、电影中的露面揭示了他演唱艺术的严谨、内在。他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超越了他完美的演唱技巧。“范·达姆先生还是资深的声乐比赛评委,自1988年以来,常年担任伊丽莎白歌唱大赛的主要评委工作。

“首谈失败”

24岁那年,李鳌夺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世界级的声乐冠军:多明戈国际歌剧大赛,在意大利人的家门口,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拿到了第一名。“我当时唱的是俄国大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的歌剧《阿列科》中的选段,多明戈大师亲自为我颁奖,之后还与他合作演出了好几场。当时比完我就一下子觉得自己”行了“!随后掌声鲜花美女诱惑都来了,这对于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来说,是很难hold住的。毕竟人是感情动物,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给谁都很难低调,就此我就有点找不着北了,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飘在天上“呢,是在两年后,我当时自信满满的参加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大赛,没想到,半决赛就被淘汰(以往都没落过前三),这次比赛着实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及时雨啊,输的无话可说!从那以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不冒进,不退缩。

“为音乐而生”

李鳌的声乐天分按照他的解释是:娘胎里带的,也有后天培养的因素:我家里没人搞艺术,更和声乐靠不上边儿,我记得小时候喜欢周杰伦式的流行唱法,后来突然感到自己的声音变了(生理变声期),周杰伦唱不了了,就想唱点别的,虽然父母不太愿意我冒险考艺术院校,但,在我的坚持下,爸妈还是把我送出了油田,来到济南求学,虽然与中央音乐学院失之交臂,但也是因此在山东师大音乐学院而”得福“,我得到了恩师魏凡俭教授的特别重视,有时一周能给我上7节课,”废寝忘食“的培养我,魏教授绝对是我的“音乐教父”。后来,又碰到我声乐之路上的“贵人”马华老师,还有带我去美国发展的”引路人“邱怡老师等等,这都是我音乐道路上的恩师!

李鳌在本次大赛中初赛的演唱录音

“古典音乐离钱玩不转转”

在外人看来,从事古典音乐的人都是西装革履华服在身,出入各种名流云集的剧院或私人会所,总之歌剧似乎天生就是给有钱人准备的消遣,学了古典声乐就等于拿到了金饭碗,可李鳌对此的评价却完全相反:“遗憾地讲,学习声乐是份苦差事,孤单寂寞不说,还要面对将来就业面窄等诸多问题。。。。全世界哪里都一样,包括古典音乐发祥地欧洲,说白了,古典音乐和钱是相连的,钱在哪,古典音乐就在哪,这些年,欧洲经济整体不景气,好多剧院上座率不高,自然而然的从业者的薪水也跟着下滑,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意大利唱歌,经常是被拖欠薪水,美国好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的原因,这里还有钱还有市场在支持古典音乐,比如我参演的歌剧,很多都是在参演前就拿到薪水了。还有一个原因,欧洲对古典音乐从业者更喜欢本土的人,亚洲人很少能在剧院唱主角,而且也都不太稳定。这和欧洲地区的文化历史有关系,没办法,亚洲人从气质到成长背景,无论怎么后天培养都无法和欧洲人比,这是不争的事实。

李鳌在布鲁塞尔比赛期间住在 Martine d’Oultremont夫人家中,她被主办方选中(评选也很严格,一般说来,都是和皇室有密切关系的家庭),为指定选手接待家庭,李鳌说, De Oultremont夫人非常热情,这已是她连续第三次接待选手了,前两次分别是小提琴和钢琴比赛,遗憾的是住在她这里的两位都早早的结束比赛,李鳌是第一位挺进最后决赛又拿了大奖的孩子, De Oultremont夫人一家特别高兴,图为李鳌和寄宿家庭聚会庆祝。

”少年老成 经历丰富“

自称性格随父母的李鳌,喜欢冒险,好奇心特强:“我自小在油田长大,这是一个相对封闭式的集体生活空间,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在初中毕业后,我就决定要出去,再苦再难也不想在温室里长大,在大学初期,为了自立,其实也是觉得好玩,各种课外活都干过,比如唱过婚庆,演过小品,说过相声,还拍过微电影,总之所有这些人生经历都给了我不少的学习经验,也为我在歌剧中塑造人物提供了素材!“

李鳌的演唱受到不少比利时当地歌剧迷的欢迎,图为他在演出后为乐迷们签售。
李鳌在赛后感慨的晒出一张图片:伊丽莎白历届歌唱大赛的三甲名单,韩国人曾夺得过两次该项赛事的第一名,在采访中,谈到近十年来如何看待日韩歌唱家对国际古典乐坛的”冲击和攻势“(有很多时候,国际大赛上一半的参赛选手都是韩国人,包括在国外歌剧院,交响乐团中活跃的也多半是日韩乐手),他说,这和国家整体的文化策略有关系,你看这次比赛虽然韩国人没有进入前六名,但,他们还是很大方的出钱邀请获奖选手飞赴首尔进行演出,从中不难看出,这个国家在国际古典音乐上的野心。
李鳌接受比利时RTBF电视台访问,其实他对记者的提问并不太感冒,他想说说自己的音乐启蒙和经历都是在中国练就的,无奈,外国记者似乎更看重他在美国商演的经历。。。。

这些年李鳌的经历,他为自己总结出了两句话:“不管你多狂,多有个性,这都没问题。重要的是一定要让自己不断强大,你才有资格继续“狂且有个性”下去。

每一次获奖都是新的开始,成绩已成过去,李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才刚刚开始:”30而立,我是幸运的,有单位,有喜欢的职业,成了家立了业,又做了父亲(宝贝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刚刚出生),这些年我一直在为自己忙活,接下来,我希望能为家乡和祖国多做点事情,比如文化交流方面。

李鳌在赛后受比利时菲利普国王和马蒂尔德王后的接见!图为王后殿下与李鳌攀谈,她很欣赏李鳌的演唱,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选手参加并出现在比利时伊丽莎白音乐比赛的舞台上,并真诚的邀请李鳌2019年来比利时开独唱音乐会!

”歌唱家注定一生漂泊“,我期待在下一个转角的舞台上能够再次与”始终在路上“的李鳌不期而遇。

(采访:杨帆 / 图片提供:李鳌)

1条评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