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后,南京大屠杀真相如何深入世界记忆?

u=985945338,3820838130&fm=175&s=29C2F40042E488EC448D70000100E090&w=640&h=434&img.JPEG

资料图:游客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游览,缅怀遇难同胞。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里,残忍杀戮了30万中国同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如今81年过去了,尽管幸存者越来越少,但“万人坑”里的累累白骨和不断被挖掘整理出来的历史资料仍在讲述着这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近年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各种研究成果、纪录片和影视剧的制作传播使得这段历史更加深嵌国人内心。在国际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走出国门呈现给更多的国际友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交往更为频繁;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更为多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上升为世界记忆,这段苦痛的历史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知。

不过,长期以来,西方社会普遍熟知二战中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历史,但对于中国反抗日本侵略史了解甚少,南京大屠杀惨案更是鲜为人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张生认为,当前我们仍处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历史叙事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在西方仍未进入主流历史视野。而且,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以来蓄意歪曲历史,在国际上不断质疑甚至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因此,加强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海外传播仍然任重道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张生指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往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与传播主要侧重民族国家叙事方向,如今更需要转向从全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叙事角度。一方面,要从世界史中发现中国史,运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材料来研究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另一方面,要从中国史中发现世界史,通过中国式的话语和历史事件,逐渐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展现到世界主流叙事中。此外还要加强历史、文学、哲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使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传播得到永续性地发展。

世界人民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上,但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对接触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造成了一定限制。近年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各类书籍和图片展在海外获得了不小的反响,但也出现了方式单一、普通民众接受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创新现代方式和手段。张生强调,做好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海外传播要创造更多外国人听得懂、看得懂的方式,比如创作一批制作精良、包含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文学、漫画和影视作品,提升南京大屠杀在海外民众中的知名度。

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张生表示,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还是某一国领导人言行的变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没有变化,二战中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战斗的友谊没有变,世界人民的共同情感没有变。只要站好一立足点,南京大屠杀真相在海外的认知将会持续加深。(人民日报海外网 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