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两件“天大的事”,都有同一个“硬核”

u=2519784502,2582088519&fm=173&app=49&f=JPEG.jpg

资料图:嫦娥四号任务着陆器月面效果图 (图源:视觉中国)

2019年伊始,中国发生了两件“天大的事”。

一个是现实。辗转26天,跨越40万公里,嫦娥四号满载着来自地球的好奇与期盼,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实现了人类在此处的首次探险。从嫦娥四号搭乘火箭告别地球,到顺利在月球实现软着陆;从月背高清照片传回地球,到月背着陆点的命名,此次探月工程的每一项环节、每一次举动都引发公众的“强势围观”。

一个是想象。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爆春节档,截至发稿累计票房已突破43亿元,舆论分析认为其的出现对于中电影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同时,这部科幻影片也点燃了公众的想象力和对科技的探索热情。

一个现实,一个想象。这两个看似天差地别事件,但细究其理,却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同样的“硬核”。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搭载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从2011年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视地球,到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软着陆。在艰难探索中,中国航天科技一次次将不可能变为现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不仅是航天领域,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展现日新月异的面貌。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公众生活发生深刻变革。这些现实的力量也深入中国人民的精神深处,重塑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公众对创新的渴求、对未来的期许一次次加深,更加关注中国科技前沿动向和趋势。人们不仅为新发现新探索新成就感叹自豪,还对涉及的科技知识进行热切讨论。以往艰深枯燥的科技知识跳出科学家的小圈子,俨然成为公众的日常话题。不论是万众瞩目嫦娥四号,还是《流浪地球》火热放映,其中蕴含的都是越来越多国人崇尚科学、面向未来的现实“硬核”。

对科学的探求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也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和格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目光局限于生活温饱,而是将全球的命运和个人命运融为一体,更多地关注全球变暖、国际争端等涉及人类命运的前沿议题。公众期盼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中国创造在世界上展现风采,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人对科技和未来不断增长好奇和探索,中华大地将不断涌现更多科技人才和团队,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推动世界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