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通 人心暖

“在北京上班,到天津养娃”“看病在京津,养老在河北”“早晨在北京看故宫,中午去天津滨海度假区泡温泉,晚上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下榻”……这些在过去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

5年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决策。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具体要求。

5年来,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断头路”的打通、高速公路的互联、首都地区环线高速正式成“环”……“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渐渐成型。生活圈中资源集散和人口流动愈发高速和便捷,地区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都得到改善。

轨道上的京津冀

2018年对于郭女士和孙先生来说是开心的一年,这一年,这对情侣步入了婚姻殿堂。同年,在北京工作的他们在天津购置了婚房。“从家里到单位,通勤时间1个小时左右,生活有了着落,工作就更安心。”孙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近年来,像他们这样在北京工作,把家安在天津或河北的人越来越多。

在天津,从滨海新区2015年建成的滨海站乘车出发,到达天津市区仅需要23分钟,到北京需要约1小时。便利的交通优势吸引了中钢集团创新创业基地——中钢科德孵化器在新区落户。“感觉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办公区,而不是另一个城市。”中钢科德孵化器总经理宋鑫说。

石济客专建成通车、京张高铁铺轨、京雄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京哈高铁承德至沈阳段开通……伴随城际铁路网织密,京津冀地区正在加快形成放射状轨道网络。目前,京张高铁、崇礼铁路、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以及京唐、京滨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都在进一步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速形成。

区域公路网互联互通

“这几年北京交通变化很大,我都在七环上跑了小半年了!”家住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的刘先生谈起自己经常要走的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兴奋地对本报记者说。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俗称“大七环”)通州至大兴段于2018年8月20日12时正式通车,全长940公里的北京“大七环”从此形成闭环。这段公路的开通对北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标志着北京在全市范围内消除了“断头路”。

不只是北京,伴随着协同发展的步伐,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公路建设速度也在加快,一个四通八达的完善路网体系正在成型。

在天津,梅丰公路已建设完工,滨玉等三条公路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基本消除跨省市的“瓶颈路”。在河北,已经通车的京秦高速(京冀、冀津连接段),进一步拉近了唐山北部地区与京津之间的距离,方便了群众出行。根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有关数据,目前,京津冀区域内已累计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1600公里。

1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住在河北省固安县的孙宇杰近日要去北京市积水潭医院做骨科手术:“从我住的地方出发,搭乘一段公交之后,再坐地铁4号线到新街口的医院,只要1小时,非常方便。”

2017年,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间已经实现交通“一卡通”。据统计,京津冀三地累计发行交通联合卡达327万张。一张小小的卡,打通的是三地公共交通,温暖的是三地群众的心。

“以前坐大巴要3个小时才能到保定,如果赶上堵车,可能需要5个小时。”在天津工作的河北省保定人王月咏说,“现在有了津保铁路,不到1个小时就到家了。”老家在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的李勤也有同样的体会,乘车环境舒适,速度快,买票方便。现在,他从天津返乡的时间从原先的乘车1.5小时缩短到了短短的18分钟。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便会形成。到时,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2月27日第02版 记者 杨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