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6%—6.5%,含金量够足!

6%—6.5%,中国将2019年GDP增速预期设定在此区间。

GDP增速预期,通常被视作判断经济形势的头号指标。此前3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预期目标,分别是6.5%—7%(2016年)、6.5%左右(2017年)和6.5%(2018年)。

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预期目标的下调难免引发海内外的猜测和担心。然而,如果综合考量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以及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就会发现,“6%—6.5%”是一个稳健务实的区间,更是一个颇具含金量的目标。

速度并不低——

去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6%,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稳居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之首,同期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均不到3%。每次中国下调GDP增速目标,境外总会出现中国经济“减速”甚至“失速”的悲观论调。实际上,即便今年增速放缓,可以预期的是,6%以上的速度仍会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的之一。中国毫无疑问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尊重规律——

当经济总盘子达到一定规模,增速回落是正常规律。二战后那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几乎都经历了这一过程,中国也已进入速度换挡期。体量更大时,增速调低、增量未必减。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一年增量相当于澳大利亚经济总量。2019年即便以6%的下限计算,仍将贡献极其可观的增量。

就业底线守得住,又预留了防风险、调结构的空间——

稳增长首要的是保就业。2019年,中国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就业目标。统筹考虑中国当前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结构优化对就业弹性的促进,6%以上的增速可以兜住“稳就业”。

更重要的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追求的早已不是某个让外界惊叹的数字,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升。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把更多力量投入转型升级、提高速度背后的含金量,已成为社会共识。

明白这些,或许可以放下“速度包袱”、抛开“数字幻觉”,全面理性地评析中国经济形势。

“稳”的基调没变。今年1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进出口、信贷投放等各项指标相继迎来“开门红”。同期,就业稳定、物价温和、居民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不难看出,中国经济依然在平稳的轨道上运行。

“进”的因素在增加。三大攻坚战不断取得新收获,经济肌体更健康了;新产业新业态占比扩大、增势强劲,后劲更足了;市场兴旺消费升级,内需动力更强了。还有一天超过1亿件快递在穿梭、日均5.8万户市场主体新注册、接连创出新高的电影票房和出境游人数……一连串数据更加鲜活地勾勒出活力满满的中国。

置身这样的中国,恐怕没有什么人会被所谓的“崩溃论”“滞胀论”吓住,而是对“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一判断更有信心。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白天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06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