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政见只问“出身”?西方陷入身份政治危机

内文图.jpg

新当选的芝加哥市长洛莉·莱特富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民主党人洛莉·莱特富特近日赢得芝加哥市长竞选,引发了舆论热议。莱特富特的当选具有代表性意义,因为其兼具“女性”、“少数族裔”和“LGBT特殊群体”三类标签,为传统芝加哥政坛带来多处革命性变动,也让此次市长选举成为美国“身份政治”的缩影。

身份政治,是指处于边缘地位或具有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提出政治诉求,或形成政治集团以促进其特定利益。在美国语境中,身份政治通常指涉女性、少数族裔、移民、LGBT等,莱特富特的当选就是民主党利用边缘群体身份的体现:经过2016年的激烈辩论,民主党内部在多元化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为自身贴上多元文化主义的标签,重点关注拉丁裔、黑人、LGBT等团体并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不止在美国,依据身份和标签划分立场、赢取选票的身份政治正勃兴于整个西方政治结构中。

首先,逆全球化带来的认同分裂是身份政治兴起的主要原因。全球化加速了各国的人员流动,然而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部分西方国家内部贫富不平等加剧,民众产生不安全感和剥夺感。同时,由于宗教文化等原因,移民迟迟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这种认同分裂迫使当地民众追随代表其利益的民粹主义或极右翼政党。2014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之后,欧洲多国的民粹主义政党或极右翼政党的兴起乃至执掌政权,都是这些政党在选举政治中炒作身份认同等意识形态话题从而赢得选票的结果。

其次,作为竞选策略,身份政治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容易为政治行为体所接受。通过特定的身份和标签,政党能更有效和稳定地获取选票,并区分自我和他者。正如美国智库所言,身份认同而非收入水平才是2016年大选的驱动因素。而这一态势在美国2018年中期选举中表现地更为明显,民主党人正是通过使用性别认同、族群认同等身份标签,以及文化和经济问题上更激进的表现,动员民主党的选民基础,从而赢得众议院选举。

最后,政治氛围日益极化是培育身份政治的土壤。美国2018年中期选举以及民主党对众议院的控制被视为身份政治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在两党提名过程中表现地非常明显:民主党大量提名女性与少数族裔候选人,参众两院议员和各州州长位置上提名的女性候选人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共和党方面则是以白人男性候选人为主。在这种日益极化的政治氛围中,候选人的从政履历、政见及竞选纲领都不再重要,其能否被贴上某一类或几类标签从而在选举中胜出,才是重点。而反过来,这种以身份认同为优先的选举政治环境,又刺激了政治极化氛围的加重。目前有舆论认为,美国民主党正快速滑向激进身份政治。

身份政治对于自诩为成熟民主制度的西方来说无疑是一剂毒药。一方面,身份政治意味着不再有健康的政策辩论,各方仅仅依照自己的身份认同来确定支持哪一个政党;另一方面,身份政治意味着政党间分歧日益加剧,区别政党的不再是具体政策差异,最终将演变为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各种激进的政策主张日益垄断,但彼此之间缺乏对话,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容易走向暴力化。

(宋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郑海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