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重磅推出【中国脱贫传奇⑨】别了,“可怜县”

1577300679502_1.jpg

山西省岢岚县赵家洼村村民王三女在新家里。  新华社记者 梁晓飞摄

1577300685692_1.jpg

广惠园移民新村。  赵文君摄

一见记者,王大娘摸了摸烟盒,又放下了。

“您抽烟啊?”记者顺口一问。

“我正想着戒哩,为了身子好。”王大娘说,“年轻时就老咳嗽,其实不能抽。可前些年愁哇,咋弄呢?不抽睡不着。”

初冬,记者来到王大娘家。一进门,就见洁白的墙面贴着大红福字,墙根儿靠着崭新的沙发,电视里正播着连续剧。在暖烘烘的屋里,很难猜想老人有过怎样的凄冷。

当地干部说:“听她的故事,心都在哭。”

王大娘叫王三女,是山西忻州岢岚县赵家洼村人。2004年,她老伴患病去世,已经55岁的王大娘种不动多少地了。儿子说:“妈,我打工,养你。”可10年后,儿子得了癌症,也走了。紧接着,智障的儿媳被娘家带回。

就这样,瘦弱的王大娘肩头,被扔上沉重的担子——照顾孙子孙女,而这俩娃,都是智障。

那时,王大娘不敢想以后的日子。“我倒没甚,愁的是两个娃娃。”她寻思,往后自己老得爬不动了,就是领上他们讨饭吃,也去不了多远啊!

讲到这里,王大娘忍不住点上一根烟。

2016年,岢岚县人大驻村工作队来了赵家洼村。陈福庆是工作队队员,后来又成了村第一书记。每天清早,陈福庆都要跑到王大娘家门外,看看烟囱有没有冒烟。要是没冒,就赶紧喊上两嗓子,听到应答,他才放心。

拖着不是办法,王大娘的难题要赶快解决。工作队商量妥了,先解她的后顾之忧。队里为两个娃娃联系了忻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陈福庆去劝说王大娘,她动用一辈子积攒的经验也想象不出,国家还有这样的学校。王大娘先是吃惊,然后是舍不得。想来想去,为了娃的将来,她答应了。

孙子孙女上了学,费用由政府出,一件愁事总算搁下了。可贫困还是纠缠着王大娘。她家房子破败不堪,下雨天,屋里到处漏,端盆接雨,盆都不够用。

在赵家洼,谁家房子不破呢?全村至少有30年没动土木了。坡陡地瘠穷山沟,有能力搬走的都跑了,最后只剩6户人家,全是老人。

这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咋办?

2017年6月21日,赵家洼村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踏进了这个小村庄。

当地干部向总书记报告:“赵家洼村生存环境很差,下一步工作目标是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总书记肯定了这个思路。

搬,是赵家洼村唯一的出路。

3个月后,赵家洼村在全县第一个完成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王大娘住进了县城的楼房,一室一厅,50平米。搬家,她没花一分钱,家具也是政府给置办的,她只带了一口锅进新家。

易地扶贫搬迁,不光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搬进县城,王大娘生活就有着落了吗?

村民搬走后,赵家洼村原址复垦、退耕还林。每退耕1亩地,村民能拿到1500块钱,分5年领完。王大娘退了20亩,可以拿到3万块。现在,王大娘还有了一份工作,做保洁员,月工资是1000多块。

在王大娘家里,摆着一个“贫困户帮扶政策牌”。这上面,清清楚楚列着她的各项收入。今年,王大娘统共能到手5万多块钱。

有了钱,王大娘把饥荒(当地方言,意即外债)给还上了。饥荒是前些年儿子住院时摊下的,儿子没了,她又没钱,只能先欠着。“现在我得给人家打清。”

王大娘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王大娘脱贫了,有谁还会被落下呢?

岢岚县属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人用方言说“岢岚县”,常被外人听成“可怜县”。加之本来就穷,“可怜县”的名号就流传开了。

“可怜县”再也不可怜了。岢岚县有115个村庄完成整村搬迁,2548户6100人住进新房子。岢岚县还做起了马铃薯、沙棘、中药材等产业。今年5月,岢岚县脱贫摘帽。

在赵家洼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了3户农家,其中一户就是王大娘家。总书记问到了两个娃娃的情况,这让王大娘感动得要哭。娃娃过得咋样、学得咋样,一直是王大娘最挂心的事。

记者在王大娘家采访时,刚巧碰上两个娃娃。“他们放假了,夜来(当地方言,意即昨天)陈福庆书记开车带我去接的。”王大娘说。

过去,俩娃一见生人,早吓得窜没影儿了。现在,家里来了好几个生人,娃不但没跑,还笑眯眯地打招呼。

记者正跟王大娘聊着,门外玩耍的小孙女不小心将球丢到了我们跟前。她探头瞧一下,说:“把球踢过来。”在座的人听了,都乐得不行。王大娘边抹眼角的泪边笑:“以前她哪会说这些话!”

年纪越来越大,王大娘心里却越来越踏实。她说:“赶上了好时代,是咱最大的福气。”

王大娘兴冲冲地跟记者聊起今后的打算,一根烟抽完了,她也没再点。“现在抽得少多哩,日子舒服了,真该戒了。”(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26日   第 01 版)

【中国脱贫传奇】系列:

【中国脱贫传奇①】十八洞村彻底变了!

【中国脱贫传奇①】十八洞村:穷,就从根上拔

【中国脱贫传奇①】记者手记:精神脱贫要走在前头

【中国脱贫传奇②】悬崖村的2556级钢梯

【中国脱贫传奇②】云端上的脱贫路

【中国脱贫传奇②】记者手记:盼更多的“悬崖村”走出新路

【中国脱贫传奇③】西海固洋芋翻身记

【中国脱贫传奇③】翻越最后一座“高山”

【中国脱贫传奇③】记者手记:就得有不脱贫决不罢休的劲头

【中国脱贫传奇④】纳威赫,不再“去不得”

【中国脱贫传奇④】从“去不得”到“了不得”

【中国脱贫传奇④】记者手记:有一种付出叫“坚守”

【中国脱贫传奇⑤】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地方……

【中国脱贫传奇⑤】摘穷帽,尕娃子上!

【中国脱贫传奇⑤】记者手记:有年轻人接棒,致富就有希望

【中国脱贫传奇⑥】井冈翠竹“红”了

【中国脱贫传奇⑥】让“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

【中国脱贫传奇⑥】记者手记: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中国脱贫传奇⑦】去马山,跑山马

【中国脱贫传奇⑦】“体育+”让大山活了

【中国脱贫传奇⑦】记者手记:脱贫就要找准优势

【中国脱贫传奇⑧】这个村的笑脸墙又要换了

【中国脱贫传奇⑧】“口袋底”鼓起来喽!

【中国脱贫传奇⑧】记者手记:石榴籽精神是最大的底气

【中国脱贫传奇⑨】别了,“可怜县”

【中国脱贫传奇⑨】搬进好生活

【中国脱贫传奇⑨】记者手记:土地是金  信任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