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峥嵘岁月

开创新局面的纲领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为我国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在为大会所致的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二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是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围绕总任务,大会提出了全面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奋斗目标是: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这次大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二大通过了重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作了更为充分、具体的规定,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十二大选举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吸收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知识的中青年干部。

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伟大构想,从而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道路。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方针。此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又作了进一步思考。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了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首次用“一国两制”的概念对此加以确认。他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六条方针。

概括起来,“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以这种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既体现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我国先后于1984年和1987年同英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和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实现了我们党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我国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改革,到1984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将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成为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改革进程的必然要求。为此,党中央及时地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认识,决定改变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点作了新的概括:第一,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明确指出我国在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二,虽然继续肯定市场调节的作用是辅助性的,但同时强调这种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第三,对计划经济的内涵作了新的解释,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为此,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这些观点,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体现了党对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百万大裁军

1985年,中央军委作出的百万大裁军决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贯彻落实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采取的一项重大行动,也是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要腾出力量支援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指导方针,军队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82年,军委各技术兵种裁减合并为总参谋部的兵种部,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在大量裁撤指挥机关的同时,增设了电子对抗部队,成立了国防科工委,以适应国防现代化的需要。1983年4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建成立,这是中国武装力量体制的一个重大变化。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减少员额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按照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按照先机关,后部队、院校和保障单位的顺序,人民解放军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了百万大裁军。到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完成了百万大裁军的任务。经过此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朝着机构精干、指挥灵便、反应快速、提高效率、增强战斗力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八六三计划”

1986年3月3日,一份题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上报到中共中央,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被称为“八六三计划”。

这份报告,是由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人联合提出的。报告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向中共中央建议,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这份报告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他亲自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论证,这年的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计划纲要选择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高技术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

由于促成这个计划建议的提出和邓小平同志的批示都发生在1986年3月,因而这个计划被命名为“八六三计划”。“八六三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准确的历史定位

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准确定位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1987年,在准备十三大报告过程中,党中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十三大报告立论依据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赞同。同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报告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明确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重要突破,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实践。

海南建省

1988年4月26日,备受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海域广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然而,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开放,长期以来它只是一个封闭、贫穷、落后的海岛。

1980年6月底,国务院和广东省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关于海南岛开发的会议。198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海南行政区较多的自主权。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谈到办好经济特区时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海南岛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1986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赋予海南行政区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计划单列。198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海南岛建省,并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13天后,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千百年封闭落后的海南岛终于迎来了大开放大发展的春天,海南历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新华社电)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3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