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是它的征途

1月11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工作人员检修FAST反射面板。(新华社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未来将着力确保装置高效、稳定、可靠运行,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

FAST是建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过程中攻克了望远镜巨大体量、超高精度等技术难题。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天眼”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既然FAST在2016年就落成启用了,为什么今天才验收呢?实际上,要实现科学家的各种观测意图,达成稳定可靠的灵敏度,对望远镜来说并非易事。据介绍,国际传统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调试周期一般不少于4年,而FAST巨大的接收面积使其结构系统更为复杂。FAST团队经过两年紧张调试工作,实现了跟踪、漂移扫描、运动中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数项关键指标超过预期,于2019年4月通过工艺验收并向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目前,FAST观测范围能企及河外星系甚至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边缘。

FAST自试运行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

随着性能提升,FAST科学潜力已初步显现,目前探测到146颗到证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102颗已得认证。FAST已实现偏振校准,并利用创新方法探测到银河系星际磁场。未来3-5年,FAST的高灵敏度将有可能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国家天文台正在进一步积极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如何发挥FAST优良性能,加强国内外开放共享,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中国天眼”身形四大特点

反射面由4450个反射单元构成,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30吨的馈源舱通过6根钢索控制,可以在140米高空、206米的尺度范围内实时定位。

能看见更遥远暗弱的天体,它1分钟就能发现的星体,即使把坐标提供给百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对方也要9分钟才能看见。

500米的尺度上测量角度精确到8角秒,10毫米的定位精度要求最高做到了3.8毫米。

链接

“中国天眼”(FAST)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设想,利用贵州省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设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历经5年半的艰苦建设,FAST团队攻克了望远镜超大尺度、超高精度的技术难题,高质量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期。(记者吴月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13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