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内容提要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水平快速提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发生的新的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完善相关举措,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条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巩固和拓展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慎终如始加强疫情防控,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增强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紧迫感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水平快速提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疫情对我国短期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较大回落。一是供需两端大幅萎缩,住宿、餐饮、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收入大幅下降,制造业企业在一段时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量聚集性消费被抑制,车市、楼市明显降温,建设项目施工天数减少,进出口大幅下降。二是中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受疫情影响,许多中小微企业停业,但工资、房租等成本需要刚性支付,许多企业面临资金流压力。三是民生保障压力加大。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部分受抑制的消费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一些延后的投资会逐步开工回补,零部件等出口会随着生产恢复而回升。制造业一段时间的减产可以通过增产、补库存弥补损失。预计第二季度经济将出现较大幅度恢复性增长。但也不能低估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当前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严重打乱了全球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美欧股市接连出现大幅下跌,国际油价遭遇极为罕见的断崖式下跌,天然气、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也面临考验,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全球疫情峰值尚未到来,预计疫情蔓延的态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可能导致严重经济衰退。在此背景下,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稳外贸、稳外资压力持续加大。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短期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对需求侧的影响是暂时的,对供给侧的冲击则兼有短期性和中长期性。其中,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更大。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疫情防控要因应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健全低风险地区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坚持两手抓,着力在统筹上下功夫,不能在某一个方向用力过猛,甚至层层加码,引起经济运行的大幅波动。从近期实践看,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只要防控措施到位,并保持必要的健康监测和应急处置力量,就可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国际与国内的关系。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世界人民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加强疫情防控全球合作,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贸易和产业链的影响。我们正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疫情严重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贡献。同时要看到,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们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面对疫情冲击,必须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也不能用力过度,给今后发展增加风险隐患和结构调整难度。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精准支持实体经济、保障民生,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既要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又要坚持突出重点,在稳就业、稳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下更大功夫。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疫情严重影响人流和物流,阻断产业链供应链,对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产生了较大冲击。促进经济增长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一方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降成本、补短板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恢复有市场需求的传统供给能力,抓住机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淘汰一批落后过剩产能,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另一方面,针对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加快恢复消费,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大力推进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加快恢复和稳定扩大出口,强化有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生产秩序。重点是抓好复工复产达产工作。各地复工复产水平快速提升,但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复工复产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总体复工复产水平较高,服务业偏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高,中小微企业偏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较高,其他地区偏低。针对这种情况,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分类施策,全面推动复工复产。要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有序推动服务业复工复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恢复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复工指引并提供防疫物资支持。坚持以大带小、上下游联动,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积极有序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开工复工,精准施策,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加快建设进度。针对全球产业链因疫情影响发生梗阻的情况,加强国际合作,努力保证关键零部件和重要物资供给安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支持湖北有序复工复产。

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流通秩序。首先,加快畅通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回升。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安全有序取消临时管制措施,创新客运组织与衔接模式,加大包车、班车、同程共享拼车等多样化个性化客运服务供给,加快恢复正常出行活动。进一步严格入境人员管理,落实入境人员集中隔离要求,安排好生活服务和健康监测。其次,进一步打通“堵点”、补上“断点”,畅通国内物流。针对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国际航空运输、国际海运等运输管制问题,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发挥中欧班列经贸纽带作用,加快构建专业性航空货运网络,强化特殊时期国际运输管控政策及时精准对接,保证重要物资尤其是国际贸易物流关键节点货运畅通。在确保跨境货运畅通情况下,落实好对货运车辆司乘人员的防控措施。落实港航和远洋渔业企业防控责任,加大对入境国际船舶登临检疫力度。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物流短板,加强交通物流应急组织和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城市快递配送设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专业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第三,及时监测企业资金链情况,认真落实援企稳企惠企政策,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此外,还要畅通信息流,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加强对复工复产达产情况信息监测,及时掌握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情况。

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消费秩序。目前,生产环节恢复较快,但消费恢复较慢,需求不足制约着复工复产达产水平,一些企业陷入“开业难、不开业也难”的两难境地。要在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有序推动餐馆、文化旅游景点等复工复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中低收入困难群体加大扶持力度,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时刺激消费回升。加强稳就业工作,保障居民收入,巩固和扩大消费意愿。研究制定稳住汽车、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因势利导,积极推进“无接触服务”消费,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是抓好就业工作。加快恢复正常的招聘活动,适当开展网上招聘,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扩大就业岗位。切实加大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投入,加强困难人员兜底保障,构筑“保基本”的社会安全网。对于低风险地区,逐步有序推动复学,加快恢复正常医疗秩序。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加强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强化对困难人群的心理支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王昌林,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0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