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疫情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6.8%”

574e9258d109b3de91b5ef2e1bdfe887810a4cd0.jpeg

4月15日,技术人员在生产车间内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图源:新华社)

4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一时间,“创有记录以来最低”“疫情终结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非凡经济增长”等字眼迅速刷屏西方媒体。实际上,如果放在全球视野下看,解读中国经济这个“-6.8%”应该有更多层次。

要看到疫情对经济带来冲击是全球性问题。当前,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扩散,全球跨境投资、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大幅度减少,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发展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疫情冲击将导致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这一预计较1月份3.3%的增速大幅下调6.3个百分点。IMF将此次疫情导致的严格防控措施和经济冻结称为“大封锁”,并认为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

要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这一历史性低点。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时,除了疫情冲击因素,还需考虑到春节因素;若单看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社零和进出口,降幅相较于前两月都明显大幅度收窄,呈现改善趋势。如今,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程度已经接近100%,中小企业总体复工程度也达到80%以上。正是基于此,IMF预测中国或将是2020年全球少数保持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

“保经济”与“抓防疫”该如何平衡?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应对疫情,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的情况下,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中国对这些举措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并非没有预判,但中国毅然选择了以按下经济社会活动“暂停键”的代价来挽救生命。这再次印证了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在特殊情况下中国GDP暂时下降并不可怕,应该在全球视野下理性看待。随着前期被压抑的经济活力逐步释放、更大力度的政策不断出台,相信3月已经出现的经济改善势头能够进一步延续,迎来中国经济增长拐点。(海外网评论员 毛莉 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