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保亮的好生意

左保亮(左)在印刷厂检查印刷质量。  谭札峰摄(人民视觉)

头发打理得很利落,衬衫特意扎进西裤,皮鞋也擦得锃亮……戴着银框眼镜的左保亮,给人的第一印象:干练。

40岁的他,已在广州闯荡了16年。

初到广州,左保亮打破脑壳都想不到能干出如今这番事业。那时,他的愿望小小的:“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找份工作,养家糊口。”

岁月没有辜负努力,他开过两个档口,如今办了一家印刷厂,单是厂里员工就有30人。

扎 根

时间倒回2005年,左保亮结婚后,心态和单身时完全不一样,有种愈发强烈的责任感。左保亮觉得,在老家挣钱顾不住一家人的开销,于是下定决心,跟着亲戚从湖北洪湖来到广州。

落脚的第一站,是三元里的松柏大街。那时候,房子是租的,一个单间,面积不大,但每月租金也要600元。

本以为在机会遍地的广州,找份工作不会有多难。没想到,学历低、没技术、初来乍到的他,接连碰壁。无奈之下,左保亮投奔老乡,跟着干起了“跑名片”的活。

所谓“跑名片”,其实就是挨家挨户发广告,承揽印制名片、单据、标签、不干胶和宣传册等业务。

“这个活,不靠别的,只要勤奋肯干,咋也能在这儿留下来。”左保亮说。

每天早上7点,他就把包一背,再带瓶水,拿着500张广告传单,开始一整天的“扫街”。“那时候兜里没钱,能走路就不会坐车。一天下来不停地跑,运气好的话有六七个单子,差的有三五单。一天从赚几十元到两三百元都有过。”

这样早出晚归,左保亮持续干了两三年。

“抓紧排版、打印,再立马给客户送过去。”最初那几年,左保亮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转个不停。他认真对待每一单生意,即使是再小的业务也接,再远的客户也要跑过去试一试。老实勤奋的优点,让左保亮渐渐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算是扎下了根。

商 机

干着干着,左保亮心中一个梦想发了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档口。

经过仔细研究、多次考察,左保亮看中了一家服装城的档口。一咬牙,拿出好几年才攒下的积蓄,他终于在2008年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小门店。

服装城那时候很火,左保亮还是干老本行,为一些服装品牌制作吊牌、卡纸和标签。原以为店开在服装城,这个生意肯定好做,却发觉不是这么回事:竞争激烈,技术含量也不高,自己初来乍到,没什么竞争力,而且档租每个月4000多元,算下来赚不到多少钱。

这可怎么办?

就在这时,一名曾经联络过的客户找到了他,请他设计一款化妆品包装。左保亮这才发现,原来这里藏着更大的商机。“广州是个外贸大城,外贸生意里,化妆品是个大头。一个化妆品盒子的报价虽然只有三四毛钱,但消耗量很大,一次货款就有十几万,要比服装吊牌生意大多了。”2009年,左保亮果断把档口挪到了广州最大的化妆品展示交易中心兴发广场。

靠着朋友多、客户广,左保亮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广州对左保亮来说,不再陌生。

壮 大

订单不愁了,生产这头又遇到了问题。

左保亮没有自己的工厂,订单前脚拿了,后脚却找不到工厂生产;答应了客户交货,货却赶不出来,左保亮连连叫苦。

想把生意稳在手里,必须有间自己的厂!

2015年,左保亮先是在广州市海珠区,以参股的方式开了厂,后来又把工厂搬到了白云区。

工厂越搬越大,资金压力更加重了。刚搬迁工厂那会儿,每个月贷款利息就有10多万元。但左保亮把压力当动力,比以前更加拼,起早摸黑找客户。

左保亮对包装盒的烫金、磨砂、装饰等技术工艺要求很高,“早些年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大同小异,没什么竞争力。现在有了自己的工厂,必须从提高工艺上下功夫。”

随着对生产工艺的严格要求,左保亮的产品质量上了大台阶,生意也蒸蒸日上。从一台机,两台机,再到三台机;从四开小尺寸到对开大尺寸;从四色到七色,左保亮的工厂像“开了挂”,生产能力越来越强。

“在外来务工的小伙子中,左保亮能干,真不错。”白云区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流动党支部书记陈志回忆说,早在2010年,在兴发广场开档口的时候,左保亮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入了党。“左保亮很乐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只要是党支部有志愿活动,他都会参加。”陈志说。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左保亮的工厂在2月底便第一批复工复产了。“白云区白云湖街夏茅村给我减免了2月的地租。”左保亮很欣慰,“来广州发展,我没选错。我的小康路,踩准了大步点。”(记者 洪秋婷)

本期统筹:杨烁壁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