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

有一个问题,连续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都在内蒙古代表团着重谈到。

有一个问题,今年两会前,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陕西、山西三省考察时都在强调。

这个问题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问题。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而绿色发展是贯穿“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基调。

强调绿色发展,中国有战略定力。当前,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此外还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等不利局面。形势严峻复杂,待解问题繁多,压力前所未有,为什么还要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还要强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原因就在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所说的话中——“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何谓百年大计?就是考虑民族永续和国家未来;就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用破坏生态的代价取得一时发展。那是典型的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做法。以内蒙古为例,过去集中上了一批露天煤矿和非煤矿山项目,草原被乱采滥挖,带来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批评:“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留下了很多后患。”当听到当地干部说,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并把六成以上区域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时,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留在那儿,子孙后代可以用。”

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生态保护不是环境保护部门一家的事,是涉及全局、整体、长远的大事。与挖煤挖矿挣快钱相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从生态建设中获得发展红利,需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

这就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搞生态建设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极富内涵、深具韵味的经典论述,早已成为入脑入心、耳熟能详的“金句”。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今是必答题,是大题,不做、做错了都是不及格。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不断夯实制度基础,落实生态责任,我们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可的绿色答卷。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03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