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自由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1591863299881994.jpg

图源:Getty

海外网6月11日电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杂志7日发表题为《与中国经济脱钩将令世界付出惨痛代价》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研究员希罗·阿姆斯特朗。文章指出,为克服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健康和经济危机,世界需要更多的全球化合作,而不是更少。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自由贸易不是自由贸易。实现与中国高贸易额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成功的证明。

文章摘编如下:

新冠病毒疫情引发的健康和经济危机与大萧条及二战以来世界经历的任何危机都不一样。全球多国有可能重复上世纪30年代的错误,破坏这场战疫建立起来的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基础。

为克服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健康和经济危机,世界需要更多的全球化合作,而不是更少。毫无疑问,研发疫苗和消灭病毒需要全球协作共同努力,这或许是目前最缺乏的东西,也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许多国家出现了两股让世界得更穷、更弱、更不安全的力量。一种是经济民族主义:支持国内生产,对外国投资设置障碍,缩短供应链,以避免跨国生产;另一种是与中国经济脱钩或大幅降低对华依赖。两者之间的区别并非想象得那么明显。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自由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疫情期间全球医疗物资短缺,生产口罩、洗手液和呼吸机以补充进口是有道理的。如果关键物资国内需求得到满足,那么某些国家还要限制向其他国家出口,这是没有意义的。当其他国家也在限制出口时,将会导致需求短缺无法通过进口来弥补。

由此推论,全部集中在国内的供应链更容易受到各种冲击。一场自然灾害或本土危机就可能摧毁整个行业。对于某个干旱或作物歉收地区,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向全世界生产者开放供应。关键是管控供应链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

中国拥有的供应链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因为其制造业规模大、成本低。这让中国在已经建立的开放和多边体系中获益。中国的繁荣得益于参与这一体系,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世贸组织(WTO)承诺,中国才能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经济体。如果有人冒着破坏这些成果的风险,背弃给它们带来繁荣的制度秩序,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不仅仅关乎信任,更关乎因约束力和可执行承诺带来的自身利益。

伙伴国之间贸易投资中的利害关系可以抑制彼此作出糟糕决定。实现与中国高贸易额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成功的证明。政府政策目标不应偏离这种成功,而应确保维持适当的国际治理来管理这种成功。关键是要管理经济接触带来的风险,而不是避免这些风险。

近来,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出现信任破裂,并围绕新冠病毒疫情展开争论,进一步加剧澳大利亚等国关于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公开辩论。多国政府开始干预市场,减缓或停止与中国贸易。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类措施将如何阻止企业向中国市场出口产品或在中国进一步投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减少依赖的政策将给国家预算带来更高成本,同时也让经济增长伴随更高成本。

任何一个消费国或供应国,都没有办法替代一个对外开放的中国,这也是后者经济规模在全球贸易中占巨大份额的原因。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后疫情时期,一些国家走出健康危机、试图重振经济之际,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将付出惨痛代价,其财政、就业和经济复苏都会面临挑战。中国经济很可能成为疫情后最早复苏的经济体之一,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复苏提供早期推动力。

与中国脱钩或自我孤立,既会加深经济危机,也会延长复苏之路。这既不会使供应链更有弹性,还将造成地缘政治灾难,在不必要的地方制造敌意。从过往危机中,人们总结经验:各国不要强调分歧、回避开放,而需认清共同利益,以避免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与萧条。(海外网 张琪)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