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很时尚

杨欣和农户在地里忙活。  吕 甲摄

张海军(中)在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  孔欣然摄

陈光文在检查无人机。  受访者供图

王文江在巡视抗洪设施。  向小东摄

栾龙源  本报记者 高 炳摄

陈紫怡  受访者供图

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有关部门近日又颁布了一批新职业。从过去360行到如今1500多“行”,伴随一轮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职业变化正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农业经理人

我是职业“新农人”

■ 杨 欣

四川蒲江 花田家庭农场

我一直钟爱田间土壤和猕猴桃。2006年,我在四川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辅修农学,一毕业便入职一家合资企业,从事猕猴桃高标准技术工作。得益于成都市2011年颁布的大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政策,如今的我已是一位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

回想创业之初,坎坷历历在目。截至2015年4月初,我在县里承包土地106亩用于有机猕猴桃的标准化科研及商业种植、成立成都泰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过去3年,期间百年一遇的冰雹突袭基地,精心培育的幼苗幼树一片惨状。2016年盛夏,正值果子生理成熟期最后阶段,天公不作美,一大半被连日高温晒伤。面对天灾,和改土育种、选苗栽种一样,我依旧坚决不套果袋,不施用任何激素膨大剂、化学肥料农药和甜蜜素,耐着性子从有机施肥、物理除虫除草等方面着手修复,最终收获了几万斤猕猴桃,得到专家和客户的好评。

很多人好奇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上一辈务农人员到底有何区别?简单地说,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凡事得从生态可持续发展出发,需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三箭齐发,还要向农户“授业解惑”。

如今的我已拥有4项专利、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16成都国际猕猴桃节评比大赛特等奖、2018年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产品展(上海)低碳产品奖等一系列成果,成功进入盒马鲜生等高端销售体系,得到海内外多方认可。

接下来,身兼蒲江县有机协会会长的我,在继续推进5700亩有机猕猴桃优质种植技术的同时,还将探索5100亩有机茶叶、2.9万亩有机柑橘的种植技术,协助当地政府面向农户开展培训。目前蒲江县已成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试点。作为“新农人”,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未来有更多国人享受到纯天然零农残的农产品,越活越健康。

本报记者 王明峰整理

人工智能工程师

智能航空前途广

■ 陈先生 北京某航空公司

我供职于一家航空公司的信息中心。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日常接触到的民航信息工程技术就是售票系统。但其实航空公司的信息技术程序的数量之多和复杂程度,远超人们的认知。比如,飞机零部件的故障诊断、飞机燃料燃油数据以及航班起降经停等一系列信息,均与信息技术工程相关。

然而若干年前,我并未想到如今会成为一名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前景,为我选择了当时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工作较为稳定的航空公司做一名信息技术人员。

虽然当时只是奔着良好的职业前景选择了这个行业,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我对这一行越发地喜爱,并深深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为航空业带来的巨大改变,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举例来说,飞机上承载着大量的数据,包括起降时间、航油消耗、天气条件、人员排班等,数据来源非常复杂。在过去,每一趟航班的起落、调度,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来解决,在这背后是各个部门间的大量沟通和协调。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更快、更准确地分析数据,设计最优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飞机及其零部件的健康状态和使用周期进行监测,将预防措施即刻传达给航司,不仅提高了安全系数,还延长了飞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我相信,人工智能未来将为航空业带来更多颠覆性改变。我很荣幸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工程师,见证并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项 月整理

大显身手在农田

■ 张海军 北京特深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有人在农田里用无人机喷洒作业。非常好奇的我在远处一直观望人家作业直到结束。我跑过去询问:“这是什么机器,不但可以飞,还可以喷水?”作业人员告诉我,这是植保无人机,能代替传统模式的人工作业,速度又快又高效。

那时我在老家辽宁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辗转换了几个工作都不理想。第一次看到无人机洒农药,我眼前一亮。植保,一直是农田里的辛苦活儿,不仅日晒雨淋,还随时有农药中毒的危险。随着土地流转不断扩大,村里愿意务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无人机开始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宠。

我猛然意识到,机会来了!这就是我未来要努力的方向!我赶紧用手机找资料,可网上的信息并不全面。我觉得有必要去北京了解有关情况。和家人商量后,我和朋友第二天赶往北京。

我俩一起在一家公司看到了不同种类的无人机,了解到操作植保无人机难度比较大。因为前期没有任何操作基础,我们立即报名最近一期无人机驾驶课程植保专业培训,先学习打好基础,再上岗从事就业。

历经为期20天的系统化学习,从理论基础到飞行实操,再到现场实景作业,每一项我都认真学习,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的从业方向。结业后,我争取到在河北农村一线作业3个月的实习机会,给果树喷洒农药。

实习期结束后,我认识到无人植保机市场前景可观,便与家人商量,要自主创业。在家人和朋友大力支持下,我筹足20万元,购进了3套植保无人机,与一同培训的朋友成立了植保服务队,在京津冀地区承接植保作业项目。

两年时间,我和朋友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员工十余人。每逢农忙季节,作业人手仍然不够,所以公司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作业区域也扩展到了河南、新疆等地。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前景广阔,我相信公司的未来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贺 勇整理

无人机驾驶员

创造行业新高度

■ 陈光文 上海翰动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我今年47岁,在上海经营一家专业的无人机服务公司。

说起来,我是一个“很老”的飞行者了。上小学时热衷航模,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服务于MD-82、A320这样的大型客机,自己也曾驾驶过小型通航飞机。17年前,我创办了一家小小的无人机服务公司,完成了一个轮回。

直到5年前,全国无人机驾驶员一共才2000多人,整个行业就是一个“小圈子”。到去年底,从业人员已超过6.7万人。无人机作为智能机器人,已然成为一个“风口”。

以前电力公司人工巡线,每年都会发生伤亡事故,而且有观察盲点,巡查也只能在有限的气象条件下进行,碰到大雪冰冻就无能为力。使用无人机巡线后,发现问题的效率提升至原来的大约40倍,伤亡事故率大大下降。

原来媒体采访、影视航拍,都得费神费力依托飞机搭载航拍设备,现在通过无人机就可解决问题,并能通过多次飞行,获得高精度的比对数据。

去年底,我碰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当时,第13届南亚运动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我们应邀在闭幕式上作无人机表演。可当上百架无人机准备就绪、离上场仅有半小时之际,现场无线电信号却出现异常,无法起飞。千钧一发之际,我将视线投向体育场旁边的一个废弃游泳馆,带领大家紧急转移阵地,终于在最后一刻接通了信号。当上百架无人机在夜空中呈现出尼泊尔的国旗、地图等标志性图案时,全场掌声雷动。

经历这次考验,我们的无人机编队创意灯光秀表演越来越成熟,开始替代许多体育比赛、大型庆典乃至婚庆仪式传统的烟花表演。

今年,一个从航校无人机专业毕业的小伙子报考我们公司。他说,当初高考报考志愿时,他的父母认为无人机仅仅是一种极限运动的玩具,无人机行业只会昙花一现,毕业即失业。但事实证明,无人机不仅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还将为他们创造职业生涯新高度。

微 宇整理

城市管理网格员

为民服务我开心

■ 王文江

贵州习水 新华社区

“书记,雨停了,水位没涨,我请假回家刮刮胡子。”7月12日凌晨5时,跟领导请好假,我匆匆赶回了家。这算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因为习水持续强降雨,这种24小时待命的工作整整坚持了5天,疲惫的脸上唯有胡子充满生机,噌噌噌地往外冒。

洗漱、休息,上午9时,我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组织覆盖到网格、政策宣传到网格、信息收集到网格、平安创建到网格、议事协商到网格……社区党员们一起在网格之间穿梭。

我今年43岁,在村一级担任基层干部12年,2017年成为九龙街道新华社区警务助理,具体负责第一和第五网格。

记得疫情防控期间,我持续战斗在一线,多天以方便面为食。一次深入农户排查,一股炖猪脚的香味扑鼻而来,我接连吞几口口水。不过我没觉得自己多辛苦,反而为习水没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而欢喜不已。

7月10日,暴雨来袭,民众需要撤离。可60岁的杨大爷始终不愿意撤:“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都没见过水淹能到过这儿。”想尽办法,刚把杨大爷撤走,水就漫到他家门口。可我没觉得难受,反而因杨大爷对我信服不已而心中窃喜。

社区里的家长里短都需要疏通。袁大哥夫妇被法院判处离婚,找到我,想做个见证,帮助分割财产。我多次努力给双方做工作,夫妇俩最终没有离婚,还开了一间早餐店。每次从这对夫妻的店门前走过,“王大哥,进来吃早餐!”夫妻俩热情的召唤,让我心头一热再热,特有成就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一条线都能让我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新华社区每个工作人员都只包一个网格,而我一下包了两个网格,这无疑增加了检验工作经验的机会。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拨通了妹夫钟正财的电话,拒绝了到他工地做管理者的邀请。

汪志球 向小东整理

大数据工程师

“数据厨师”忙不停

■ 栾龙源 陕西省大数据集团

身为一名“80后”,我从小就对计算机和编程充满了兴趣。18岁那年高考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昆明来到西安读书,专业知识让我着迷,志同道合的同窗也相当给力。记得有一年冬天,西安下起鹅毛大雪,我们几个小伙伴仍围在花园的露天石桌石凳旁,就一个专业问题争论了很久。大学时光,既充实又快乐。

毕业后,我选择了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谈起工作内容,很多朋友都笑着说“不明觉厉”。若只谈定义,“大数据”确实晦涩。要理解它,得先从“小数据”说起——

比如,每个人每天吃喝拉撒的数据,就是小数据,单一且直观;一个城市所有人的数据集合,就是大数据,庞杂且多样。至于大数据工程师,其工作与“厨师”类似——数据源就是超市,数据采集就是买菜,数据清洗就是洗菜,数据建模就是备品,数据加工就是炒菜,数据可视化就是摆盘子……每个流程,都可以衍生成一个业态。

目前,中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能身处其中,见证时代变迁,我很开心。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大学时去日本交换学习。在那边毕业后,去哪儿发展成了一个问题。一天,我和父母聊天,他们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年轻时,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从山西迁往云南,支持西部建设,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我明白父母的潜台词,便回了国,后来进入大数据行业。

如今,数据就是资源。每天,全社会产生的数据不计其数,如何用好它们,是摆在我们同行面前的首要问题。举个例子:在得到相关单位授权后,我们可对某一地区企业用电量进行监测。正常生产时,一家企业用电量呈周期性循环,有波峰有波谷;如果用电量断崖式下跌,就表明其经营可能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就会关注、分析和抢救。往大了说,精准化诊疗、教育资源分配、农产品跨地销售、区域电商兴起、智慧城市建设……这些领域的新发展,都与大数据密切相关。

前景很好,但道路并不好走。我们作为从业者,仍需自我学习、提升技能、加紧研发。如今,在我的影响下,正上幼儿园的儿子也对编程充满了兴趣。有了这些后辈们,我们面对这个已然到来的“数据时代”,就会更自信、更从容。

本报记者 高 炳整理

在线学习服务师

“定制”学习我强项

■ 陈紫怡 湖北武汉 某语言培训学校

作为一名在线学习服务师,入行两年来,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不同思考。我所在的机构是一家为留学提供服务的语言培训学校,最初选择它是因为公司整体氛围特别好,管理扁平化,同事以“80后”“90后”为主,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至关重要。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需求的客户咨询,甚至有海外的客户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想要体验我们的服务。首先,我会先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对方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员、所学专业和从事的领域、心理状态和学习源动力等,再根据客户自身情况的不同,为他们个性化“定制”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目标任务。

制定学习方案是建立彼此信任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根据不同客户的个性,制定监督执行方案和鼓励学员打卡。我们会通过不同方式和学员即时联系,了解对方的学习进度和完成情况,有时还会建立班级学习群,一来可以让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员课程作业完成和吸收的情况,二来可以增进和鼓励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励学员共同进步。

有5名同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他们是典型的理工科男生。平时在班级群里大家沟通不怎么多,但一到交作业时间,他们几位争相打卡并互相点赞,各自的电子作业本上,标满了不同颜色的笔记和做题思路解析,认真高效,团结有爱。这要是在传统面对面的课堂里,他们恐怕会害羞不敢说出那些相互鼓励的话吧。

除了督促学习,我们还定期测试学员并及时反馈问题,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每次测试后,我们会统一安排时间答疑,以保证学员良好的学习效果。近期,机构举行了一次雅思线上集体模拟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因为是线上考试,学员一点儿紧张感觉都没有,倒像是和朋友视频聊天。模考结束后,每位学员收到的成绩单上面都有老师的点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由于沟通无压力,我们和学员成了“网友”,不光从学习上,还从生活、心理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当然,做好这些工作并不容易。除了对我们的教学技巧和授课内容有很高要求外,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及时对学员的课程和作业给予反馈也非常关键。

本报记者 汪灵犀整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16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