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备而不用 不可用而无备

图为许海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要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

应急医疗设施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建设有什么特点?中国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建设有哪些短板要补?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许海涛进行了解答。

应急医疗设施主要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问:与其他医疗设施相比,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工作有什么特点?

许海涛:应急医疗设施比起常规医疗设施,要求建成更快、更具针对性。因为应急医疗设施主要针对的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以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原来应急医疗设施部队上用得比较多,用于打仗、抢险救灾等。我曾经参与过汶川地震后应急医疗设施的技术咨询工作。这类应急医疗设施,需要相关人员拉上去,直接马上展开工作。

防控传染病对应急医疗设施的要求更高。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H1N1,还是本次的新冠肺炎,都有相应的应急医疗设施提供防控阵地。

而这次疫情应急医疗设施的特点又有些不同,对于新冠肺炎我们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比如发现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氧气的需求量很大,所以需要大量的氧气供应,这是与以往医疗设施建设有很大的不同。这需要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工作在符合国家有关安全、院内感染控制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充分与临床医疗工作结合,提供针对性的硬件基础条件。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缩短设计时间,设计工作也要充分考虑现场施工材料、设备、人员、技术等因素,各参建单位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应急医疗设施按计划完成投入使用。

问:应急医疗设施有哪些组成部分?

许海涛:一般包括住院、相应的检查治疗及配套保障功能。也有部分设施考虑急诊等功能。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一般在院前完成病人的初诊、筛查工作,确诊的病人才会来医院,医院基本上做的是住院治疗。所以应急医疗设施首先是以住院床位为主,再结合住院患者的治疗需求,设置一些相应配套的科室和设施。

以这次新冠肺炎为例,重症患者对监护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设立一定规模的ICU(重症监护室),以对重症病人实施监护;同时配套一些检查、治疗设施,如检验、放射检查,不仅需要配备X光,还需要CT等;特殊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配备手术室,给部分有如心、脑血管基础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必要、的紧急治疗。但一般情况下主要还是以住院护理为主。

建立应急医院应依托当地已有医疗资源

问:今年正月,您带队去佛山、深圳、珠海参与了当地应急医院的设计工作。当时的情况是如何?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如今进展到何种程度?

许海涛:中国中元得到了佛山、深圳、珠海等地相关部门的信任,力邀我们承担当地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工作。作为央企,公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克服疫情、春节假期带来的困难,组织精兵强将分赴各地,开展工作。我大年初五(1月29日)离开北京去佛山、深圳,到二月下旬回到北京,前后20多天左右,几个应急设施项目完成了从选址、设计到建设的全过程,都基本建成,根据各地政府的统一安排,部分项目也收治了患者。

在我看来,广东省在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方面有些经验可以借鉴。首先在省级层面做了一个协调,结合广东省各个城市的特点,选取部分城市集中建了应急医疗设施。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应急医疗设施,避免造成浪费。

其次,各个应急医疗设施的选址也是比较科学的,都是依托当地的定点传染病医院而建。比如深圳市依托的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这个医院本身就是传染病医院,也是国家感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本身就有较强的传染病救治能力。在旁边建应急医院。运行管理也能依靠所依托的定点传染病医院。这样就有了强大医疗资源的支撑,救治工作就有充分的保障。佛山和珠海也是一样。

最后,各个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速度都是非常迅速的。为应对深圳市人口流动性强,疫情扩散风险高的情况,深圳市主要领导提出了“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总体建设思路,各参建单位克服了重重困难,项目从提出建设想法,到建成前后也就20天左右的时间,体现了“中国速度”。

医疗和建设行业需要进一步的融合

问:如何看待、评估我国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建设水平?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许海涛:从这次疫情来讲,我国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建设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基建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充分印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针对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手段、建设模式总体提升得并不明显,还是存在一些短板的。

第一,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应该要有预案。首先要建多大规模,在哪建应该有规划,应急医疗设施的选址要做好准备,应急医院周围有无水电供应,这些都需要考虑;其次是设计方案也有充分的准备,应该有多个备选的方案,同时材料如何储备、建设人员如何调度等问题也要具体的预案。

第二,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并非简单地盖房子,谁来管理、谁来用、怎么用,是否依托已有的医疗资源,相应医疗设备的调集都至关重要,一个看似简单的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其实背后工作很多。

问:在应急医疗设施建设方面,我国未来的发力方向是哪里?

许海涛:未来需要更好的融合和集成,把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产品进行分析,集成到一起。医疗和建设行业就需要进一步的融合,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比如,这次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需要穿很厚的防护服,防护服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从建筑技术来讲,如果能够提供更安全的空气环境,那是不是可以脱掉一层防护服?这就需要一种专业的融合,到底防护要做到什么级别,建筑要做到什么级别,不能按不同标准,自说自话,应该统一起来,这样就能事半功倍,减轻一线医护人员的负担。

从建筑本身来讲,现在我国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而应急设施要求建得快,成千上万的人在现场施工,这还是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那么今后我们能不能像工业产品一样,在工厂把这些应急设施加工好,在现场只需要完成拼装?这样就能减少大量人员的现场作业,风险更小,速度更快,质量也更有保障。我了解已经有不少制造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在配合做一些工作。可以说,这种工业化、装配式建设思路对应急设施更有意义,同时也符合我们国家建筑行业的产业政策要求。(熊 建 杨 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2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