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画是咱致富之宝

李艳红(中)在教授制作树皮画技艺。  资料照片

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阿尔山市,林海茫茫、郁郁苍苍。白狼镇林俗文化村内,一幅幅由白桦树皮、松树皮、苔藓等为原料绘就的仕女图、花鸟图、风景图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引来游人驻足。

构图布局画出底样,再将白桦树皮层层揭开,使用剪刀、刻刀,折、扎、旋、刻……44岁的李艳红展示的,正是白狼林俗树皮画的制作过程。不多时,各类图案小件便已成型,只见李艳红将小件拼接、粘贴、装裱后,一幅简易的树皮画即告完成,“倒木和朽木的树皮,经过姐妹们的巧手,就能变成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这可是我们的致富之宝啊!”

下定决心

生于林业工人家庭的李艳红,从小便与树皮画结缘。

林区森林茂密、树木繁多,当地人常捡来脱落的树皮,做成烟盒、器皿等生活用品,其中白桦树皮层次分明、颜色渐变,十分好看。当地妇女常在闲暇时,将白桦树皮揭出层次,剪刻粘贴为画,或摆在家中,或赠予亲友。少时的李艳红受长辈影响,创作了不少以仕女、卡通等为主题的作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艳红来到乌兰浩特市,在职业高中学习服装裁剪,毕业后在当地一家服装厂工作,“树皮画的手艺我一直没放下,可那个时候,制作树皮画既没稳定销路又卖不上价,不能指望它生活啊。”

2000年后,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阿尔山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旅游业随即发展壮大,当地不少林业工人“放下砍树斧、吃上旅游饭”。李艳红便将自己闲暇时做的树皮画托人拿去售卖,“从最初销售一两千元到后来的七八千元,每年都能增收不少。”

2017年底,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公司的总经理谢彩云看到了李艳红的作品,专门找到了她,再三劝说,希望她能回到家乡,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那时候,还真没见过有人把做树皮画当工作,而且孩子在上高中,学业正紧,我不在身边照顾她可咋办?”面对谢彩云上门提供的机会,李艳红有点犹豫。

女儿劝说她:“妈,你就放心回去吧,树皮画你坚持了这么多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能照顾好自己。”贴心的话,让李艳红下定了决心。

树立信心

2018年5月,李艳红回到家乡白狼镇,被聘为树皮画讲师。但她一接手,就发现面临的困难不小。

公司依托政府扶持成立,前些年也曾组织过培训,可是参与的人员少,做出的树皮画质量差、水平低、样式旧,标价还高,压根没人买。“画质差、卖不出,就更没人来学,结果越做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公司前些年几乎零销售,还背了不少贷款。”谢彩云说。

“突破的关键在于找到优秀的树皮画制作人。”为改变局面,李艳红和谢彩云四处找“能人”,把她们请回来,专职制作树皮画。

48岁的赵桂华自小就会做树皮画,面对邀请,她十分犹豫:“做树皮画能挣钱吗?这么多年没做了,还能捡起来吗?”

李艳红以自己为例,最终说动了赵桂华。在李艳红的指导下,两年来,赵桂华的技艺不断提升,起初作品略显粗糙,但现在已做得十分精致,还成了公司的“一级大师”。“我现在专心做树皮画,计件收费,工作时间自由不说,一年能挣四五万元,比过去高多了!”

2018年,白狼林俗树皮画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3月,自治区“非遗+扶贫”试点培训班举办,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对制作者们开展培训。

“从技法创新到颜色配比、从画风融合到材料运用,培训让我们视野宽了。”李艳红感叹。过去局限于树皮作画,如今景泰蓝掐丝等新材料运用其中;过去只求形似,如今更要神似;过去画完即毕,如今更需与家居风格搭配;过去以画为主,如今正在开拓各类文创产品……

增收暖心

公司逐渐走上正轨,李艳红意识到,树皮画产业要长期发展,必须要扩大参与,促进大家稳定增收。

为此,李艳红设计了易上手、能量产的树皮画产品,比如曾经获奖的作品“十二生肖系列”,只需几天就能制作完成,能让更多人参与。目前当地已有上百人参与树皮画产业,产品销往全国多地,平均每人每月增收一两千元。

很多人都是从零开始参与树皮画制作,起步是最艰难的阶段。48岁的贫困户顾长云就是其中之一,她身体患病、干不了体力活,还有70多岁的父亲需要照顾,过去只能靠打零工、上山采野菜维持生计。从去年开始,她便在李艳红的指导下,慢慢学习实践。“一开始她做得不好,我们在收产品时有意多给些钱,帮她建立信心。”李艳红说。如今顾长云能在照顾老人之余做些简单的产品,一年多挣几千元,一家人在去年脱了贫。

“每个月我们都会举办培训,因材施教。”李艳红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与中国风元素以及林区特色融合创作,提升艺术性,“产品美了,销量自然好,价格也更高,学的人多,大家的收入也涨了不少。”(记者 张 枨)

本期统筹: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