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发展事业的伟大贡献(国际人士见证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中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国际人士认为,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对人类发展事业的伟大贡献

  

  摆脱绝对贫困堪称奇迹

  (希腊)福蒂斯・普罗瓦塔斯

  细数起来,我与中国打交道已经近60年了。上世纪60年代,我作为希腊全国学生会国际关系部成员,与很多中国学生成为朋友。此后,我曾担任雅典市分管国际事务的副市长、希中经济合作商会主席,在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朋友的交往中,我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历程。

  2020年无疑是特殊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为自己也为全球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而战。依靠必胜的决心,中国不仅克服疫情造成的困难逐渐实现经济恢复,而且尽最大努力支援并团结各国合作抗疫。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今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告别绝对贫困。70多年来,中国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还让老百姓过上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摆脱绝对贫困堪称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为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动力,为解决全球减贫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

  近10年来,我每年都多次访华,发现中国在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方面的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科技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特别是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已走在世界前列。很多先进科技的广泛应用,让民众的生活愈加舒适、便利。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去年11月,我作为希中经济合作商会主席,带领10多家希腊企业访华,参加在深圳举行的2019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这是我们商会第六次参加高交会。在高楼林立、现代化的深圳,我发现人们使用手机移动支付购物、乘坐公共交通等已经非常普遍。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深圳只是个荒芜的边陲小镇。世界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如何高效地实现了发展进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防治污染上的效率和决心。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强大的决心和毅力,以高效率的落实行动,极大改善了环境状况。大家都在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不懈努力。在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回正轨,高质量发展将带动更多民众走上富裕道路。

  我在担任雅典市分管国际事务的副市长期间,希腊正经历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恢复期。我们非常重视与中国发展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2017年,我担任希中经济合作商会主席后,更是致力于搭建希腊与中国之间合作共赢的桥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希腊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机遇。我们商会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计划在上海和杭州增设分支机构,从而更快捷、有效地为两国经济合作提供服务。

  (作者为希中经济合作商会主席,本报驻意大利记者叶琦采访整理)

  

  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波兰)克日什托夫・加夫利科夫斯基

  我的中文名字叫石施道,是波兰第一批到新中国留学的学生之一。1964年,我第一次前往中国,此后,便经常往来于波中两国之间,从事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经济发展快,政府效率高,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正是基于这些因素,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巨变,并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今日中国,高铁网纵横,互联网繁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这些都是依靠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的。当我们在中国各地考察时,很多人都想象不到今天的现代化城市,是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建设升级而成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高效行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控制了疫情。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为提振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中国在社会动员、政策执行等领域的高效率,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国土广阔、国情复杂的国家,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这样的经验值得学习和研究。今天,西方国家中一些人对中国抱有偏见,这是一种很过时的思想。

  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政府致力于全面摆脱贫困,一个人也不能掉队。我认为,这将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非常幸运地见证了中国人民实现这一梦想的进程。我也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推动不同国家和文明的对话交流,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作者为波兰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本报驻波兰记者于洋采访整理)

  

  展现蓬勃向上精神风貌

  (哈萨克斯坦)白樱・卡贝拉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宏伟目标即将成为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采取联防联控的举措,卓有成效地控制住疫情,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重回正轨。

  我长期从事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毫无疑问,文化事业能够反映出中国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取得的进步。

  中国每年出版的书报杂志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世界前列。在中国城市里,到处都能见到书店,甚至还有专门经营工程、医疗、艺术类专业书籍的书店。时尚的咖啡店书屋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读书的重要去处。不少地方的图书馆成为当地特色名片。不少城市的社区、街道也设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和自动借书机。琳琅满目的出版物、越来越方便的借阅方式以及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展现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影视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球知名院线的档期上,经常能看到中国电影作品,电影已经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的电视节目不仅为中国百姓提供了一展才华的舞台,也吸引了其他国家的艺术人才。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便是借助中国湖南卫视的舞台,成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文化交流的代表。中国电视节目质量高,专业性强,一些介绍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的节目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我记得在一档节目中,一个年轻人背诵了大量唐诗宋词,观众为之惊叹不已。这些知识类节目受到观众的青睐,说明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让更多外国人不必远行,即可了解中国、学习中文;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戏曲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为世界各国人民带去了欣赏地道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机会。哈萨克斯坦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文化事业,各大出版社都在翻译出版中国经济、技术、艺术和文学等各类图书。2019年5月,哈中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家》在哈举行了首映式。这部反映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深厚友谊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和共鸣。

  我相信,随着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的文化事业必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将推动各国人民共享更多文化交流的成果。

  (作者为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出版社国际项目经理,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周翰博采访整理)

  

  国家发展目标路径清晰

  (尼泊尔)朱纳・巴斯内特

  在中国参观考察的经历让我难忘,我不仅去了北京等大城市,还到访了四川的农村。至今还记得,在四川成都郫都区的战旗村,豆瓣坊、榨油坊、竹编坊、布鞋坊……一家家传统手工作坊坐落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村民们一边做手工一边聊家常,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询价购物。村里有座郫县豆瓣博物馆,展示了当地传统特色豆瓣的制作过程、酱园生活与工作场景。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饱受贫穷、落后和环境污染的困扰。如今,战旗村已发展成为四川集体经济十强村之一。参观过程中,我不停地记录提问,年轻的村干部耐心回答,充满了朝气和自信。战旗村把当地特色农业、传统技术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的乡村振兴经验值得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几十年来,中国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为中国进一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麦子店街道社区,当地居民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京剧、舞蹈等艺术节目。社区重视养老建设,设有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方便老年人生病时及时就医。丰富的社区生活,增加了居民的交流和感情,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符合本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为国家发展制定了路线图,目标路径十分清晰。中国的发展是在立足本国国情,不断思考、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绝非复制他国发展模式,这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思路。

  2019年,尼中两国领导人成功实现互访,进一步提升了两国互联互通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在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廓尔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追溯尼中两国人民携手前行的历史渊源,为两国关系前景擘画美好蓝图。这是《廓尔喀日报》自1901年创刊以来,首次在头版头条刊登外国领导人的署名文章。当时,作为编辑团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

  共建“一带一路”以包容的姿态和务实行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各国减少贫困、增加就业,为参与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加快发展的机遇。该倡议是对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持。

  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通过专业、客观、公正的报道,增进不同国家民众间的理解互信,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实地访问,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更加具体的感知和认识。我愿把我的体会和思考,分享给更多尼泊尔读者。

  (作者为尼泊尔《廓尔喀日报》首席记者,本报记者陈尚文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7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