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酒千千万,鹿龟酒为何独得海南人宠爱?|闲话海南

提及“常饮鹿龟酒,活过九十九”这句顺口溜,海南本地人基本都有听过,90年代更是风靡全海南,鹿龟酒作为在海南流行了数百年的地方传统产品,其驱风祛湿的健身功能和吉祥长寿的文化符号,受到民众广泛认同与追捧。

一波三折的顺口溜

其实这句顺口溜并不是生产鹿龟酒的工厂想出来的,而是民间人士的杰作。1991年,海口饮料厂对其主打产品鹿龟酒在海南的市场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很多商家不约而同地说起,有一句介绍鹿龟酒的顺口溜。

当年的原话是“常喝鹿龟酒,活到九十九”,为了能让这顺口溜叫得更响,工厂对这句话进行了两处微调。

有人提出,喝了鹿龟酒的人难道就只能活“到”九十九,活到100岁以上怎么办?所以,他们把“到”字改成了“过”字。这样显得更合理。其次,他们把“常喝”改成了“常饮”,这样念起来显得更顺口。

1991年下半年,这句话正式被印到了鹿龟酒的外包装盒上。那时候,不少内地人回家过年时,都要带些鹿龟酒回去孝敬老人。

1.2亿卖还是不卖

1993年,海口饮料厂改制后更名为海南椰岛公司。1995年秋天,美国博而公司的爱尔兰藉老板杰克逊在海南旅游期间听到了这句顺口溜,处于好奇品尝了鹿龟酒,觉得它的质量和口感不错,便萌生了要出1.2亿元购买鹿龟酒配方的念头,在当时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价。

当时海南椰岛公司已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卖还是不卖,公司领导和海口市政府说了不算,要由股东投票决定。最终,股东大会投票表决结果为:鹿龟酒的配方不卖。

随后,包括央视在内的150多家国内媒体采访椰岛公司,让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海南企业,一下子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椰岛公司生产车间

鹿龟酒的历史

海南鹿龟酒始于明代,兴于晚清,盛于上世纪中前期,曾是琼崖纵队药食同济的保障物品。

明代医药学家王三才在其著作《医便》中,将龟甲鹿骨相煎成胶入药,称之为“龟鹿二仙膏”;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但记有“龟鹿皆灵而有寿”,还把龟膏鹿胶相煎为药称之为“鹿龟丹”。

龟甲

鹿茸

据琼山云龙《冯氏族谱》载,其祖上乃行医世家,明末为避战乱,先祖冯向植率家小迁至云龙,继续以行医卖药兼卖自制煮酒为生,并在古医方的基础上,以海南的地方特产酿泡鹿龟酒,世代相传。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医的逐渐流行,鹿龟酒逐渐萎缩,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几乎全面停产,幸得琼山冯氏传人携酿泡技艺参加琼崖纵队,为鹿龟酒继续传承留下一脉。

新中国成立后,冯氏传人将鹿龟酒的酿泡技艺全面传授给国营海口市饮料厂,鹿龟酒开始得以工厂化生产,产品遍布海南全岛。“五指山”牌鹿龟酒、“椰岛”牌鹿龟酒相继问世,泡制鹿龟酒的米酒,主要产自定安、通什等地。

海南人为何爱饮鹿龟酒

由于海南常年高温多雨,人们易患风湿汗虚等病症,饮用带汤药味的酒显然有益于身体健康,正是这种饮酒需求,催生并延续着鹿龟酒的传承与发展。

据《冯氏宗谱》记载:“公(冯)向植,尝以龟鹿骨入酒,街坊四邻称此酒吉祥有寿,逢寿诞年节,辄往争购;徐以自饮,更为礼赠”。鹿龟酒在海南民众心中已不再是单纯的药酒,而是逢年过节、祝寿送礼的吉祥符号。

鹿龟酒酿泡技艺

鹿龟酒的酿造与泡制已有600多年历史,鹿龟酒作为中国南方汤药味饮酒的酿泡代表作,其相关酿造、泡制技艺的产生、传承、发展均在海南。

具体酿泡方式是以中度米酒和龟板鹿骨为原料,先分别制成米酒酒浆和鹿龟胶,然后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泡制,添加少量的其他辅助草药和焦糖,使之形成稳定的色味。整个生产过程包括米酒酿制、鹿骨龟板成胶、辅助草药选配、配料、焦糖色味稳定、成品定型等几十道工序。

长期以来,鹿龟酒的生产技艺几乎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袭。如今虽然有关鹿龟酒的工艺流程已见诸文字,但真正的酿泡技艺(绝招)仍然像几百年来那样仰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其酿泡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由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鹿龟酒酿泡技艺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椰岛鹿龟酒摇身一变也成为了我国首个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健酒。

闲话海南

旨在讲述海南岛的“那些人那些事”,将历史风物、人物逸闻、文化习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述诸笔端,向各位展现一个更有趣、更可爱、更丰富的海南。

平台简介

海南华道和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香港流动媒体公司,运营流动新闻、海外华媒头条,并整合百家世界华文媒体,涵盖报纸、APP、网站、新媒体等,以技术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打造面向全球华人群体的传播平台,讲述中国好故事,展现海南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