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创造五项“中国首次”

rmrbhwb2020121802p30_b.jpg

五项“中国首次”

● 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

● 地外天体上点火起飞、精准入轨

● 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

● 携带月样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

● 建立月样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12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有关情况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在会上介绍,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标志中国具备地月往返能力

吴艳华介绍,嫦娥五号是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并成功发射,之后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17日再入返回、安全着陆,整个工程任务现在转入了科学研究的新阶段。23天的时间内,嫦娥五号完成了一次对接、六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五次样品转移,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据介绍,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

伴随着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此次月球样品的研究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李春来介绍,嫦娥五号的采样点选择了风暴洋东北角的玄武岩区域,这是全新的采样区域,全新的样品研究,对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应该能作出很多科研贡献。

月球样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吴艳华说,后续,将依据月球样品及数据管理办法,广泛征集合作方案,鼓励国内外更多科学家参与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科学成果。

“除了位于北京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作为主要存储地点以外,还将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乡进行异地灾备,他提出的‘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实现了。”吴艳华说。

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

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

围绕月球探测主题,基本规划确定探月工程四期,总共包括四次任务。第一次任务是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第二次任务是嫦娥六号,将进一步优化论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规划当中还有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吴艳华表示,我们准备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验证核心技术。

关于行星探测的规划也基本明晰。按照预定计划,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将于明年2月中旬到达火星,开始绕火探测。明年5月中旬,计划着陆火星巡视探测。此外,还规划了3次行星探测任务,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测和取样,一次火星的采样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本报记者 冯 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18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