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东对口帮扶云南脱贫攻坚——迢迢援滇路 悠悠山海情

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云山自然寨村民张大友的新家里,民族风情与海派元素融合交织,别具风格。“这房子,可是上海设计师设计的呢!”搬进新家,张大友十分欣喜。

过去,村民们住的是漏风漏雨的篱笆房。如今,在上海和广东的对口帮扶下,越来越多像张大友一样曾经的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

产  业

不是单向帮扶,而是优势互补

云南昭通,乌蒙磅礴。云南天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三层无纺布合并成一层,缩进鼻夹,归拢层叠结构,压片、裁断、缝边、焊接耳带,一只口罩便做成了。

就在今年初,云南昭通市还一只口罩也生产不出来。如今,这里已具备日产口罩24万只的生产能力。

1月,广东东莞市政府询问当地企业负责人去昭通发展的意愿。了解对口扶贫优惠政策后,夏举文下了决心,将东莞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西迁至乌蒙山区。

18天后,厂房建成。工厂153名员工中九成是昭通本地人,从大山里搬出来的贫困户工作有了着落。“一般员工最低工资有3500元,技术工种最多能到1.5万元。”夏举文说,离家近、收入高,大多数员工来了都不愿意走。

看到厂子发展情况好,夏举文想要追加投资。“东莞电价一度一块多,这里两毛八;税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的工资,政府还有补贴。在这里投资,成本优势很明显。”

冬日晴好,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坝子上一片忙碌景象。在这里种植的蔬菜,不少将进入上海市民的“菜篮子”。

2017年,上海青浦区与芒市结对帮扶后,选定马铃薯、甜脆玉米、茭白等十几个品种,带动当地2000多户农户参与发展蔬菜种植。上海的市场与云南高原绿色生态农产品无缝对接,形成供销双赢格局。

通过出台《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投资项目优惠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云南全力支持上海和广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到云南贫困县投资兴业。上海和广东引导企业在滇投资162.0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1.08万人,共建26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63家,累计援建698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5.05万人。越来越多云南的产品走进上海、广东,形成产销对接长效机制,仅今年扶贫产品销售额就超过66亿元。

就  业

不是单纯“输血”,而是着力“造血”

上海宝山区盛桥镇冯源建设发展公司办公室里,21岁的郭敦雄正忙着填写工程竣工报审表。“我现在还是学徒,但是每个月也有3000元工资呢!”郭敦雄对新工作很满意。

郭敦雄是云南曲靖市会泽县老厂乡雅地窝村村民。今年初,村干部召集大家开会,鼓励大家外出务工,“自己联系得到最好,联系不到,政府推荐岗位,路费报销!”

大专毕业后在家“闲”了一年半的郭敦雄算了笔账:母亲在家种地,辛苦一年也就收入四五千元;弟弟读初三,每年要花一两万元。郭敦雄决定出去试试,帮家里减轻负担。

在云南,像郭敦雄这样到上海务工的不在少数。今年年初,上海市宝山区和云南省宣威市人社部门在落水镇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上海市人社部门组织用工企业开展“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服务,包车包机、分期分批组织务工人员返岗复工。据统计,云南赴上海务工4850人。不仅送岗,人社部门还千方百计稳岗,成立劳务服务站,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子里甲乡,2017年赴珠海务工的仅15人。珠海援滇干部走村入户一家家摸情况,发现怒江群众外出务工少,主要是因为怕语言不通、怕不能适应岗位、怕工资没保障。扶贫干部积极采取对策:协同当地人社、教育部门开展语言培训;在怒江州建立企业培训基地,根据用工市场需求、劳动力意愿开展技能培训;完善权益保障,确保企业员工的合理薪水。

近年来,云南联合东部用人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开发“云上就业”和沪滇信息合作交流平台,已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51.43万人。

专  业

不仅要完成任务,更要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3年前,温卫军所在的广东东莞市茶山中学下发通知,招募教师前往昭通支教。教地理的温卫军,早想去地形地貌丰富的云南看看,于是立马报了名。

到了之后,温卫军发现这里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不愿意听。于是,他在自己教的4个班率先进行课程改革。一年以后,他带的班成绩平均提高了10分。

光自己教得好不够,温卫军还想要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为此,他组织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同一节内容由不同老师讲,先听课后评课,教学设计、学生反馈都拿出来讨论。今年9月,包括温卫军在内的东莞市学科带头人走进昭阳区,与学生互动,与老师交流。

“人或许会走,但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留下来。”温卫军说。

如今,云岭大地到处活跃着上海、广东专业技术人才的身影。来自珠海的“背篓医生”管延萍在怒江帮扶3年,年逾五十的她行走于悬崖峭壁间,送医进山达300多次。丙中洛高山峡谷间的46个村小组,她整整走了4轮。上海市协调拼多多公司先后在云南武定、勐海等地建设“多多农园”,引入博士专家示范种植。“过去种棵果树,几年不见长。博士种的沃柑,像喝了牛奶似的,天天长。”跟着专家种沃柑的怒江州泸水市老窝村村民王祥说。

2016年以来,云南累计接受上海、广东财政援助资金141.08亿元,完成帮扶项目6614个;上海和广东累计选派837名干部、3680名专业技术人才赴滇帮扶,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沪粤280家医院与云南259家卫生医疗机构结对,413所学校与云南422所贫困县学校结对,3284家企业与云南3768个贫困村、441家社会组织与云南471个贫困村结对,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队伍。

迢迢援滇路,悠悠山海情。上海、广东精准帮扶、倾囊相助,云南群众振奋求进、主动作为,沪滇、粤滇实现了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抒写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壮美篇章。(记者 张帆 杨文明 李茂颖)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4日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