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一场G7峰会难以弥合美欧分歧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七国集团峰会 (图片来源:德国总理府)

“我要向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美国回来了。”当地时间2月19日,就任美国总统后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拜登做出这样的表态。当天,他以视频通话的方式参加了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并在随后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幕会议上发表讲话。如果算上本周稍早时候举行的北约防长会议和美英法德四国外长会议,本周可以说是“跨大西洋外交最繁忙的一周”,这也展现出美国新政府急于“找回盟友”的态度。但是,场面上的热闹并不能遮掩“跨大西洋散装联盟”的深刻分歧。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分析称,从关税到对伊朗制裁再到气候变化,美欧在各种议题上的分歧无法靠一两次友好的演讲掩盖。

首先,美欧之间的战略博弈并不会随着美国重回多边的表态而减弱。过去一个月时间里,拜登政府大幅逆转了前任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宣布出资40亿美元支持世卫组织疫苗分发计划、重新加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重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重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续签《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国就多边议题重新加入“群聊”赢得了欧洲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愿意俯首帖耳把美国视为“群主”。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7峰会上表示,尽管她欢迎拜登的友好姿态,但柏林不再愿意在国际舞台上仅仅是追随美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明确强调欧洲应“更多地负责自己的安全”,以“重新平衡”跨大西洋关系,并表示“战后由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需要屈服于新的现实”。这些都表明,美欧关系的基础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独立自主、不再无条件服从美国领导的欧洲。

其次,美欧的利益冲突和信任赤字问题也不会随着美国重回多边的姿态烟消云散。过去几年被特朗普政府伤得体无完肤的跨大西洋关系不会在一夜之间神奇治愈。特朗普在任时,美国政府一再威胁制裁欧洲盟友,并且对不少欧洲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担任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多年的伊辛格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震惊地认识到:美国并非永远地为欧洲提供长期保障。明智的欧洲人必须要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四年后又出现一个步特朗普后尘的美国总统,欧洲应该怎么办?”据《德国之声》报道,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一大中心话题就是拜登新政是否会彻底和特朗普切割,还是旧瓶装新酒?尽管拜登一直强调不认同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但依然延续了一些旧政策:继续阻挠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工程,继续要求北约盟国将军费开支提升到GDP的2%。曾任美国驻德国代理大使的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教授宾德纳格尔认为,如果美国继续延续其既有政策,只是改变一些外交辞令,那么德国就会深化“美国人靠不住”这一认知。

最后,美国向多边主义的回归与欧洲的期待之间存在不小落差。美国政府在回归多边主义的同时,试图将这些合作与“大国战略竞争”挂钩、意图利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迫使盟友“选边站”。然而,这种思路并不符合欧洲的利益。2020年,中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更是顶住美国施压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对于欧洲来说,中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德国总理默克尔19日就强调,全球必须加强多边主义,七国集团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对将多边主义视为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和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欧洲来说,单纯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的“多边主义”恐怕很难转化为真正的外交实践。

人类历史发展演进到今天,霸权国家主导的政治模式已经不具备合法性,也不会被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会力争自己的自主性,都不会轻易受到大国的左右,更不愿意生活在强权政治的笼罩之中。世界力量格局的走向正朝着多元多维多极发展,无论哪一个国家想当发号施令的“群主”都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如何“赢回受信任的领导地位”,又如何在多边主义框架下与各国合作,恐怕才是高呼“美国回来了”的华盛顿需要回答的问题。(海外网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