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从“模范自治区”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

d043ad4bd11373f041551c591a7e6cfefaed0400.jpeg

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开展马文化主题活动。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声声殷切嘱托,深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的牵挂和对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期盼。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自1947年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进步。尤其在过去5年,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1%;80.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内蒙古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屹立于中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越来越亮丽。可以说,内蒙古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的典型实证。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70多年前,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

长期以来,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缩小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如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和“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民族人民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历史昭示我们,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只要各族人民携起手来并肩前行,就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海外网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