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美式“小圈子”在欧洲不得人心

资料图:此前举行的七国集团外长会

就在美国总统拜登即将前往欧洲,开启所谓“团结世界民主国家”行程之际,欧洲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6月7日,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MF)和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两家智库联合发布的一份对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1国民众的民调显示,拜登执政前3个月,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与美国前政府时期相比并没有太大改善,“拜登上台并未改变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

据路透社报道,这份民调显示,抗疫无能造成60多万美国人死亡后,美国作为“国际领导者”的声望在法国和德国继续受挫,并没有因为拜登上台而反弹。例如,仅有51%的德国人视美国为可靠伙伴。显然,在经历了被美国视作“敌人”的4年之后,欧洲并不准备全情拥抱高调宣传“回来了”的美国。

在欧洲人眼里,拜登领导下的美国依然是傲慢的。尽管拜登将外交政策定义为“中产阶级外交”,但欧洲目前似乎没有看到这一外交政策与“美国优先”外交政策有多大区别。尽管拜登一再表示美国需要与欧洲合作,但是白宫至今仍未任命驻欧盟大使和常驻北约代表,拜登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也没有负责欧洲事务的“协调员”;拜登政府也没有着手取消前政府对欧洲实施的关税,保留了对欧盟的旅行禁令;无论是突然宣布美国支持豁免新冠疫苗专利、还是宣布启动从阿富汗撤军,华盛顿都让欧洲措手不及。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认为,拜登团队建立了一种与欧洲合作的模式——在表面的礼貌之下,对欧洲的关切毫不在意。在欧洲人看来,美国这种“礼貌的傲慢”令人失望,因为欧洲的诉求是以合作方式向美国要价、以主动姿态争平等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华盛顿频频拉拢盟友对抗中国,但收效甚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8日曾发表涉华言论,表示他近期穿梭亚洲、欧洲,就是为了与盟友商议共同应对中国。不过,他自己都承认,在中国问题上,美国与盟友并非“铁板一块”。5月29日至31日,波兰、塞尔维亚、匈牙利及爱尔兰四个欧洲国家外长密集访华,就表达了力挺中国—中东欧合作、中欧合作的积极意愿。美国想要以所谓“价值观”“民主”等旗号搞小圈子和伪多边主义,很难获得一些欧洲国家支持。在欧洲看来,多边主义是欧洲提升全球影响力和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重要依仗。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虽然欧盟在中国议题上变得强硬,但它的经济和战略重点与美国不同,而这些分歧公开化的风险一直存在。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专家汤姆·赖特表示,“华盛顿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欧洲。如果拜登想要一个与中国竞争的欧洲,他将不得不改变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欧洲现在并不确定美国究竟是不是“真的回来了”。在经历了过去四年“现实的毒打”之后,欧洲对美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已经不再抱有太高预期。在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尽管拜登一再宣称要“团结”美国人,但党派政治、否决政治的阴影仍笼罩着华盛顿,“特朗普主义”所代表的极端价值观在美国国内仍有巨大市场。《纽约时报》称,尽管欧洲人非常欣赏拜登的承诺,但他们刚刚见证了美国75年的外交政策是如何随着总统的更换而在一夜之间消失的。马歇尔基金会副主席托马斯·克莱恩-布洛克霍夫则认为,由于美国政治和社会已经发生改变,欧洲担忧拜登只是美国“更多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总统之间的‘插曲’。”

不久前曝出的美国利用丹麦监听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盟友的丑闻,更是戳破了跨大西洋两岸重温旧梦的泡沫。7日的民调报告明确表示,“美国国内认为,美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正在提高。但民调结果与这一看法相反。”(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