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打卡(26)】“共产党让平头百姓都能学文化”

1952年5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

如今,高碑店乡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地。图为通惠河畔文化创意产业园,多家从事教育信息化的企业落户于此。陈施雅摄

“ㄅ(b)、ㄆ(p)、ㄇ(m)、ㄈ(f),这些拼音就是我在识字班学的。”85岁的周振兴戴上老花镜,仔细摩挲着记者递给他的人民日报老报纸。

1952年5月6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报道《北京市郊区高碑店农民业余速成识字班的实验工作》。69年后,记者重访高碑店乡,听速成识字班亲历者讲扫盲往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新中国成立前,家里人口多,生活苦,吃了上顿没下顿,有几家请得起老师?村里多数人都大字不识。”周振兴说,他八九岁时读过私塾,念过《三字经》《弟子规》,在村里就算最有文化的人了。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此后各地掀起识字扫盲运动。高碑店乡也相继办起几个速成识字班,主要在农闲的冬季授课。一期3个班,每班不超过20人。“我白天进城做小工,搬砖、和泥,天擦黑时回来上课,一点儿不觉得累。每天能学文化,高兴!”就这样,不交一分钱学费,十几岁的周振兴又有学上了。在高碑店乡八里庄村一座旧药王庙里,一到晚上7点,他和同学们就在一盏盏煤油灯下,学注音符号和拼音、突击认生字、阅读抄写课本。几个月下来,祖上几辈“睁眼瞎”的农民工人个个能读会写。

一冬天的课学完,周振兴提高很快,乡里决定让他当老师。“能到识字班来的都是青壮年,村里有想‘脱盲’的老人,三五一组,在家组织学习,叫‘炕头组’。我除了带一个识字班,还要去老街旧坊的‘炕头组’讲课。”教了一年后,周振兴被评为“北京市扫盲积极分子”。又过了一年,18岁的他光荣入党,“入党那天一辈子忘不了,共产党了不起!让平头百姓都能学文化,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历史上一直没解决的文盲问题,被中国共产党给‘扫’了!”不久,周振兴进入高碑店乡机关工作,成了“公家人”。

扫盲运动彻底改变了许许多多个“周振兴”的人生。1952至1955年,北京市有近54万人参加扫盲。到1964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下降到52%,1亿多人甩掉文盲的帽子。

“我爹妈是文盲,到我这辈扫了盲,我儿子儿媳是大专学历,孙子孙女都考上了大学。”周振兴一家四代的受教育经历很有代表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文盲率仅为2.67%,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升至15467人。中国早已不是文盲大国,而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截至2020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同时,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系,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在高碑店乡,当年周振兴和乡亲们上课时曾一次次路过的大片田野,现已成为40多家文化产业园聚集地,不少从事教育信息化的企业落户于此,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90后”李宁担任这家公司的培训经理。2019年夏,她和同事翻山越岭赶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为当地捐建智慧教育云平台,给67所学校的老师做培训。“我们去之前,县里教育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云平台上有全版本的教案、动画视频,还有微课,老师们感觉新鲜极了,学生们就更不用说,我在教室一打开课件,正玩闹的孩子全停下来盯着看。他们拿到新的平板电脑时,那种纯真又兴奋的眼神特别打动人。”

“脱贫攻坚让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100%,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也让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广阔发展前景。”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毕晓蕾告诉记者,自2016年起,公司向贵州、甘肃、西藏、四川等地教育资源落后的州县免费捐赠云平台,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惠及800多万名贫困落后地区学生。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入教育扶贫队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通惠河水静静流过高碑店,见证了轰轰烈烈开展扫盲运动的昨天,看到了社会各方助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更将迎来中国建成教育强国的明天。(记者 李贞 王晶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09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