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促进共同富裕不搞“劫富济贫”

游客在杭州市临平区一果园内采摘水果。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编者按】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了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向、路径和重要任务等作出更为明确的阐释和部署,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共同富裕是搞平均主义吗?是“劫富济贫”吗?是削弱市场经济吗?为澄清谬误,海外网推出“读懂中国的共同富裕”系列评论,此为三评。

—————————————

“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9月2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的重大举措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保就业的主力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持创业创新的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带动全民增收,促进共同富裕。中国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举措释放出清晰信号: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先后带后富、帮后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然而近期,海外有媒体误读中国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举措。比如,《华尔街日报》在8月28日的报道中称,共同富裕“更倾向于消灭富人或者至少削减他们的财富”。美国之音9月2日刊文称中国促进共同富裕“意味着一个‘劫富济贫’、政策取向更为保守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此类观点从根本上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发力点。

从目标导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样的蓝图说明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渐近目标,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那种认为通过“短平快”方式能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不仅不能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建共富”目标,反而会吞噬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基础,有违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从实现途径看,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共同奋斗。共同富裕强调在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而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适当的收入差距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当然过大的收入差距既有损社会公平,也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因此,需要做好收入分配调节这篇大文章,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不合理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从而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这是世界各国在收入分配政策上的通行做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中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生力军”。近来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有利于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这绝不意味着打压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相反,鉴于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中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从制度保障看,实现共同富裕要靠一系列有效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侧重于效率。尽管如此,也可以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后续分配打下良好基础。再分配也称作二次分配,注重公平,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集中体现。除了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措施,也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逐步消除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之虑。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强调的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是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形成社会各界积极从事社会公益的激励机制。

总之,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中国踏上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必然选择,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