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亲历 | 阿富汗在战火与苦难中寻找希望

去阿富汗采访的机会非常难得,在完成2014年总统选举的报道后,我希望做更深入一些的报道,了解当地民众对时局和未来的心声。经报社批准,我辗转联系了阿富汗多位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来到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和他们面对面深入聊天,做了一期记者观察的专版《在战火与苦难中寻找希望》,于2014年5月16日见报。

从采访中我深切体会到,在阿富汗,记者是个高危职业。当地记者贾韦德向我讲述了从业经历。在爆炸和恐怖袭击发生后,记者的职责需要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面对惨不忍睹的景象,他还是要强忍悲痛,尽量镇定地进行采写。提及两名美联社记者遇袭的事情,贾韦德红着眼圈告诉我,他认识死去的那名记者,前一阵子还一起聚过,不想竟然成了最后一面。“有好几个认识的同行牺牲,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因为战火永远失去了亲人。每一次离开办公室去现场采访,就像前往战场一样。不过,这就是阿富汗的现实,我终究要面对。”

2014年4月,作者在喀布尔街头采访当地民众后合影留念。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街头的海报,让人想起描写阿富汗的小说《追风筝的人》。

在阿富汗采访,我能强烈感受到当地人民内心对于和平稳定的期盼。年过半百的沙阿·瑞尔斯当时经营着一家书店,古朴的招牌和低调的门面并不起眼,但书店已在风雨和战火中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是阿富汗最古老的书店之一,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外国人前来光顾,能让人暂时忘却了外面的刀光剑影。沙阿告诉我:“枪支夺取人性命,用枪支来作战昂贵而艰难;书籍赋予人生命,用书籍来战斗方便又有内涵。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拿起书籍,用智慧和勇气改变阿富汗的未来。”

喀布尔一个院落内玩耍的当地儿童。

喀布尔大学的汉语老师约瑟夫对于未来同样有自己的期待。这个眼睛明亮的小伙子,2009年进入喀布尔大学中文系学习,2010年9月获得中国国家汉办奖学金,在太原理工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的汉语。2013年3月起,他成为了一名汉语老师。约瑟夫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向阿富汗提供帮助和支持,选择做汉语老师一方面是出于对汉语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想为增强两国之间的友谊做点事。

约瑟夫告诉我,在阿富汗,懂汉语的人很少,但汉语的热度在提升。他授课的班上大约有60名学生,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无论从前经历过什么样的苦难,在课堂上都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努力学习。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且多和汉语有关。“我相信,当阿富汗迎来和平的时候,学生找工作会容易些,他们会找到能施展才华的更大更好的舞台。”

驻外记者对于曾经长期跟踪和报道过的国家,心中总会有一份亲切感和难舍的牵挂。如今,面对阿富汗的局势变化,再翻看当初去采访的相关报道和专版,我心中感慨万千。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临别之时受访者穆罕默德说的一席话:“希望你下次来的时候,不要再问我安全局势如何,而是问我阿富汗的经济有了怎样的发展,闲暇时可以去哪儿旅游。我会带你四处逛逛,不再有任何担心。作为阿富汗人,我热爱自己的家园,也由衷希望那一天早日到来。”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穆罕默德的话能够早日成为现实。(作者:杨迅 以上图片均为作者拍摄或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国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