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后疫情时代,中欧管控分歧才能共赢

9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咨文。(图片来源:法新社)

当地时间9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咨文。在这份题为“强化我们联盟灵魂”的咨文中,她公布了未来欧盟将要展开的多项计划,其中包括名为“全球门户”计划的全球基建计划、欧盟版“印太战略”、气候保护等计划和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和项目几乎都与中国有关,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在题为《冯德莱恩的“潜台词”:一切与中国有关》的评论文章中称,“在欧洲的核心优先事项背后,都是中国的影子。”

最近一段时间,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颠簸,特别是在涉及人权、台湾、新疆等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一些欧洲政客不断发表错误言论严重干扰了中欧关系的正常发展。尽管这其中有欧洲内部的政治和博弈因素,但美国因素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美国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欧洲随后就把中国定为“制度性竞争对手”;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欧洲出台了外商投资、自由贸易等一系列规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认为,尽管欧洲一再强调“独立自主”,但在安全、科技、经贸等领域仍然对美国有依赖,因此不得不“迎合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与美国之间也不是完全铁板一块。实际上,欧洲本身也有自己的战略利益,特别是在中欧利益深度交织的情况下,欧洲也并不愿意为了配合美国而令自身利益受损。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在内的欧洲国家领导人,就多次强调中欧合作的重要性。

崔洪建认为,中欧关系面临挑战也是中欧关系日趋复杂化的表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背景下,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欧洲对华政策的基础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些原本双方不愿提及的差异和问题也就浮出水面,中欧如能管控好这些分歧,将为双方合作提供更大助力。

事实上,中欧合作的基础从未改变,中欧在经贸、气候变化、抗击新冠疫情等众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面对全球疫情带来的挑战,2020年欧洲对中国出口和进口实现双增长,其中出口增长2.2%,进口增长5.6%,中欧贸易总额达5680亿欧元(约合43139亿人民币),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双方企业投资信心不减,欧盟对华直接投资57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47亿美元;截至6月20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成为防疫物资运输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这是近年来中欧之间首个重大贸易协定,对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令“后疫情时代”的中欧经贸合作更加令人期待。

此外,中国与欧盟在气候变化领域已携手合作多年,双方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大互补性。在中欧近期都各自提出相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后,双方在节能减排、新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中欧在生物多样性、全球抗击疫情等方面的合作也在强化。可以说,一项项合作内容不仅是中欧合作的具体抓手,也展现了中欧协作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使命担当,夯实了中欧合作共赢的基础。崔洪建表示,中欧合作的基础始终存在,未来应进一步释放合作效益,也有利于突破当前中欧合作中一些瓶颈问题。

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中欧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或地缘政治矛盾,欧洲更没有必要随美国起舞。当前中欧关系已经进入了深度接触的阶段,中欧应妥善管控分歧,维护合作共赢的主基调,携手为这个多变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聂舒翼)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