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风景正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召开。大会期间,杭州全程参与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展示,众多杭州元素惊艳亮相。

近年来,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得益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完善政策法规等一系列举措。就在此次COP15大会上,杭州通过“两山两湖一江一湿地”(天目山、清凉峰、千岛湖、西湖、钱塘江、西溪),向世界展示了杭州魅力。同时还展示了社会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和产业绿色发展的行动和经验。

而在COP15大会前后一周,有两件引人关注的事情,就与杭州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有关。

第一件事发生在10月8日,杭州余杭境内发现了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有关专家表示,此次黑麂的发现充分说明杭州是黑麂的重要活动区域,也代表当地生态环境良好,黑麂种群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事实上,在余杭区往西的临安区,同样有一群珍贵的华南梅花鹿野生种群备受关注,它们也是现存梅花鹿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级”物种。而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从原来的8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近300头。

另一件事是10月14日杭州通过了《杭州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杭州一直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16年制定的《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建设美丽中国杭州样本提供法治保障;今年7月批准的《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是全国首部生态“特区”保护法规,为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规矩”。

据统计,杭州现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4个,森林覆盖率达66.85%。记录到各类动植物27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7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24种。

近年来,杭州深入开展污染行业整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全域推进美丽建设,实施还湖、还山、还景于民,致力于让城市有颜值、有温度,人居环境更加宜居舒适。

杭州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10年累计租用超过11.35亿人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万吨;实现全市4350个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通过数字化改革、数字赋能,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10月10日,环西溪绿道及五大出入口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约18公里的绿道未来将会串联西溪湿地十八景。该项目以湿地肌理为本底、以西溪自然人文景观为线索、以市民健身为功能,大力倡导开放融合、多元链接、智慧服务、全民共享的城市公共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一横一纵一环十八景”的绚丽卷轴,力求建设“把西溪还给市民,让市民享受西溪”的人民公园。(文/郑莉娜 图/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