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故事】对话旅比艺术家祝天猛

编者按: 在比利时一千多万人口中生活着约有五万华人,华人社区对若小的比利时来说更是小之甚小,常常被忽略的我们同其它族群一样生活在此已过百年。起初我们来自中国的各个角落,讲着各自熟悉的方言,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梦想,造物弄人,大家一不小心的就被“缘分”牵着走到了一个国家:比利时。在这里我们统称“华人”。三种官方语言并没有分开我们,在此的目的也似乎越加明确:为了生活的更好!有人曾形容海外生活就好像一个人重新投胎,重活了一遍,什么都是新的,重新学习语言,重新打理人际关系,重新适应融入社会,搞不好还要重新谈场恋爱。。。总之什么都得重新来过。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老公孩子热炕头,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实际上真叫人头疼。特别是还要为了生活的更好而工作。说到工作,我们并没有统计过华人在比利时所从事的工作种类有多少,不过勤劳上进的我们是肯定不会被人家给落下的。平时大家都忙着为小家打拼,打拼再打拼,很少有时间聊聊家常,叙叙旧,其实我们的《华人故事》专栏已经开办有段时间了,这里会特别为大家开辟“我的工作,我的生活”系列主题访问,让我们静下心来分享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听听既熟悉又陌生的华人自己的故事吧。

 

《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记者与旅比艺术家祝天猛的对话”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 您好,祝先生!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18届当代艺术双年展览的文章,其中提到您的作品,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下这次展览会的情况?

祝天猛 : 这是比利时第十八届国际双年展 – 纸本作品,主办方是 Nismes小型作品博物馆,在两个地点同时举办 : Nismes 小型作品博物馆和Brain l’Alleud 美术学院。刚刚结束。

这次双年展共展出300幅作品,艺术家来自比利时和世界五大洲。参展的著名艺术家有Kikie Crevecoeur 吉吉-凯维克尔, Takesada Matsutani 松谷武判, Antonio Segui 安东尼奥-塞吉等等。展览作品的主题、技巧倾向多元化,给观众们展示了当代造型艺术创新的全景! 我是第三次被邀请展览了。

记者 : 祝先生幼年就开始学习中国画和书法了,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可以跟我们谈谈您是怎么走上学习绘画这条道路的?

祝天猛 : 我出生于上海。文革刚结束不久,文化艺术还处于尚未苏醒的阶段,我有幸在父母的引导下,师从几位中国画大师,学习中国画和书法,十二、三岁的时候也开始学习西方的素描、色彩、油画。80年代高考恢复不久,当时高等院校的选择甚少,美术学院更是寥寥无几,除北京中央美院外,就是浙江美术学院了。记得当初浙江美院中国山水画专业招生,全国4个名额。可当年报考该专业的年轻人数以千计,参加第一轮考试后,我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一张准考证! 当时浙江美院在上海及华东地区总共发了3张准考证! 遗憾的是我没被录取,说是政治考得不理想。等第二年我去浙美参观的时候得知头一年被录取的学生中,有两名是该学院教授的孩子…… 我进了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学习纺织美术设计。

记者 : 祝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之一,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选择到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学院来学习?

祝天猛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一下,在来比利时之前,我已经在中国从事造型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了。曾经多次举办展览、文艺沙龙、讲座,参加海外与国内的文化交流活动等等。

布鲁塞尔皇家美院建校三百零五周年了。这所著名的美术学院曾经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如梵高,恩索,马格里特,保罗·戴尔沃,威廉·德库宁,尼古拉·斯达尔……, 中国的艺术家有吴作人,张充仁,沙耆等等,徐悲鸿也与该校有很深的渊源。这所院校在中国艺术界里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们这一代人比较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很想为改变中国的状况做些什么。中国封闭了几十年后,七、八十年代胡耀邦书记执政时期,中国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深感一股新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当时在上海,各种文化、艺术交流层出不穷,年轻人在各自的文化沙龙里探讨哲学、文学艺术,讨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探讨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艺复兴将要来临了⋯⋯。在那个时代,对知识的饥渴、知识的力量驱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中西方哲学、文学艺术书籍,同时我也不断地对艺术进行探索与实验。渐渐地我觉得从书本上了解西方文化艺术的知识己不能满足我对事物的好奇心,我希望有一天能在西方生活几年,直接到这种文化环境里去体验、创作,会丰富我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开拓我的视野,会对我的思想带来新的发展,给绘画带来新的语言、新的元素。于是我也就来到了艺术之国 – 比利时,就读布鲁塞尔皇家美院。

记者 : 祝先生能谈谈您对艺术的思考吗?

祝天猛 : 年轻的时候可能哲学书读得太多的缘故吧,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经常去思考人的本质的问题,人性的问题,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 究竟怎么活? 艺术是什么? 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我们为什么要用艺术来表达?  怎样来表达? “我是谁?” “我该如何生活?”…… 这些古老而又永恒的问题是每个严肃的艺术家都一定会思考的。当然了,由于时代的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这也是一切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而不同的艺术形式,只不过是不同的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是艺术家用来解释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

艺术思想与艺术形式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为什么有些大师的作品,可能只是寥寥几笔,却十分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但有的人花了很长时间去做了一幅作品,可能什么也不是。其中的区别,一定不仅仅是技巧上的,而是思想境界、创作观念上的差距。

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好坏与否,不是孤立地看他的一幅作品,而是看他一段时间内的作品,要看他具体的思考发展过程,要看他是怎么走过来的 — 艺术家的作品是他自身的思想、情感的痕跡。

对我来说,艺术中真正具有价值的是独特的、有个性、有创意的东西,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有话要讲的,无论是通过文字、音乐还是绘画,无不在表达作者内心对人生,对自然和对艺术本身的感受。

记者 : 我看过您的许多作品,大多数以人性为主题。确实,从您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您对大写的人的关注,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思考和体验,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您对文化艺术的承传、创新的探索和实验。您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构图造型独特、新颖,用笔用色一气呵成,大气,简洁,富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祝先生于199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获油画系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比利时蒙斯视觉造型艺术高等学院,获油画系硕士学位。

1996年比利时”渥吕威·圣皮埃尔艺术比赛”金奖获得者,同年作品被拉·鲁维叶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1997年杜尔耐国际艺术比赛一等奖,同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渥吕威·圣朗伯尔 – 美迪阿丁特等奖。1998年获比利时利伯哈蒙国际艺术沙龙奖。2002获年比利时波里·夏尔里艺术基金绘画一等奖。也曾获中国现代艺术家荣誉证书; 入选中国、比利时现当代艺术家字典; 比利时皇家美术协会会员; 2011年入选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300周年校庆名人录……,一口气还真报不完您所获的奖项和荣誉啊!

在这么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您活跃于中国、欧洲艺坛,举办了大量的个展和集体展,多次参加艺术博览会; 欧洲和中国的主要媒体无数次介绍过您的艺术生涯和艺术作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您的绘画,您能否给我们讲讲您的作品?

祝天猛 : 其实,要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最佳办法就是去看他的展览,看他的作品,下一次的画展一定通知大家!

记者 : 翻开您的画册,我读到了晚报著名艺术评论家、诗人、画家若·迪斯丁对您的评价,文章的名字为 “庆贺生命 — 中国艺术家祝天猛继续他的绘画探寻”,我情不自禁地要念出来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发现中国艺术家最新的色彩乐谱,他周旋于抽象和具象的航线中。他的新作让我们置身于热烈而丰富的传说中,生命的气息在这里诞生。红色孕育了第一个阶段,接下来是一大片乳白色、褐色的岛屿,渗透了微妙且具透明度的赭色和黑色; 伸展着四肢的身体局部,形成引吭高歌的诗节。有时候,在转写照片上,艺术家在本已丰富的作品上进行提炼,加以压缩赋予她崭新而又强烈的感情色彩。构图经常变换,有时候形状迁移至画布的边缘,几乎成了一个标记。我们处于人的内心深处,我们体验到生命柔中带刚的话语。如果肉欲的律动隐隐约约,我们仍然感受到她的热烈与温存。祝天猛的绘画既有内在的情趣,又有悦耳的悲歌。他的作品让我们毫无疑问地感受到人的冲动,直接而又自然; 让我们和一个既没有喧嚣也没有狂暴的人性言归于好。祝天猛这位成熟的艺术家在探索绘画本质的同时,将一种少见的幸福和高超的技巧与敏锐的目光,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记者 : 祝先生,我发现您的所有作品取名为”无题”,您能给我们说说为什么?

祝天猛 : 之所以给作品冠之以”无题” ,是因为我不想去”启发”、去暗示或把我的理念强加给观者。我希望观者在看我的作品时,抛开一切束缚,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来体验视觉所受到的冲击,直接和作品对话,参与、想象、再创作来完成审美感受,哪怕只是为一块色彩感动也可以。

记者: 祝先生不仅是当代造型艺术家,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艺术教授,您对现代造型艺术教育有独特新颖的见解、理论和实践。祝先生怎样会去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呢?

祝天猛 : 我在中国搞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从事教育工作,我其实也乐于教书育人。说到在比利时从事教育工作,还有一段小故事。2000年某美院的校长慕名打电话到家里,要请我去作老师, 当时我并没打算在比当老师,所以就谢绝了。六个月以后,这个不气馁的校长再次给我打电话,请我出山。当时女儿刚出生没几个月,心里想想,接受吧,也算爸爸送给宝贝女儿的一份礼物吧!

我在中国上学,也教过书,在比利时也留过学,也教书。我很乐于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和教育经验。

记者 : 您也在中国和欧洲大陆生活工作多年,我非常想听听您对中西方现当代艺术及其教育的看法?

祝天猛 : 现代艺术起源于欧洲,西方艺术的发展没中断过。即使二十世纪初这里经历了一次、二次大战,一代代艺术家还是一直在思考艺术本质的问题,艺术家在艺术长河中,带着 “什么是艺术”这个永远的问题,不断探讨并试着找到答案,推陈出新。中国的现代艺术,在二十世纪初,有一小部分留学欧洲的中国艺术家曾尝试、探索,试着用特定的艺术语言来创作,由于特殊的原因,最后没有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后,七十年代末中国艺术家又重新开始对現代艺术进行探索,至今三十多年已过去了。从当初的单一到如今的形形色色。总的感觉还是受欧美波普艺术和后现代派艺术的影响,缺少原创性。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其真正富有独创性,具有当代精神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在哪呢?可喜的是,我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乐观一些,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赶上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受意识形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少,内外交流更畅通,他们的思维更自由,视野更开阔。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可以为中国艺术带来新的血液。

关于教育,在当今有一批中国美院,还是存在着相对统一的技巧学习标准,统一的审美观。这些标准最初似乎带来一定的效果,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会阻碍学生们对新生事物产生的好奇和探索,因人一旦形成了习惯性思维的模式,有时非常难从条条框架里走出来,不是吗?先入为主啊!

比利时这儿的教育,有好的一面,也有其欠缺的一面。老师的教学比较宽松,学生若有一定的基础及良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在不受约束的环境里自由去探索发展。欠缺的一面是什么呢?老师指点、教诲很少,对初学者来说,有时在画室里呆了几年也不知所以。

所以我个人认为,吸收中西方教育优秀的一面,也就是说,在重视自己内心感受的同时,不断去探索新的艺术观念,并去学习、实验符合于这种观念的艺术技巧。这样才会发现和发展符合于自身的独特思想的艺术语言。要知道,创造性的观念和技巧是同生的。

记者 : 祝先生,接下来想请你给我们谈谈您对比利时社会的总体看法?

祝天猛 : 比利时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不是移民国家,但社会还是比较开放的。我以为我们作为外来者生活在欧洲,需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去了解和参与社会,去与当地的人民交流,互动,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在边上观望。如果你勤奋,宽容,开放,亲和,还有特殊的才能,你一定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

祝天猛先生与其作品

记者的结束语 : 祝天猛艺术家的创作除了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丰富的艺术语言、内涵以外,更加卓而不群的是他的艺术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与演变,对生命主题锲而不舍的深入耕耘。真正的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片良田,而最可贵的就是他自己对自己内心的耕耘。无论世界多么眼花缭乱,无论物质何其诱人,能否定下心来,向心灵深处勘探?祝先生的作品和他的创作生涯恰恰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精神。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是大写的人的风范。

(本文根据综合采访整理而成,由受访者提供)

华人*故事是一版访谈栏目,每月4期。我们会关注华人身边事,展示普通人的视角和观点,同时也会对华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和人物加以分析和报道。在这里我们欢迎华人朋友提供新闻线索,提出你们关心的选题。
联系信箱:info@yvchina.com

本文原载于维他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