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咽喉疼痛的经历,对大家来说,咽喉炎似乎是个司空见惯的常见病,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一区区咽喉小疾却可以导致一场性命攸关的重症。这里我先要讲述一个真实的病例。
有一位中年女士,平时常有咽喉疼痛症状,因为工作繁忙,顾不得看病检查,她以为是“ 上火了” 于是自行服用治疗咽炎的含片止痛。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感觉心跳得厉害,呼吸也觉得困难,头晕眼花,浑身无力,于是来我的诊所急诊。我给她听诊检查发现心脏区出现了明显的收缩期杂音,这表明她的心脏瓣膜损坏了,我立刻让她进入医院急诊。入院后,她迅即被转进了心脏科重症抢救病房。
这是一个典型的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我们知道,人的心脏像一座公寓,有两房两室,分别是右心房和右心室以及左心房和左心室。其中右心房将体循环回流的静脉血传送给右心室,然后通过右心室的收缩将静脉血打入肺组织进行氧气交换,含氧的新鲜血液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后再传输到左心室,通过左心室的搏动将含氧血注入主动脉,进入体循环。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有一个瓣膜称为二尖瓣,二尖瓣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活络的阀门,当左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让血液只能进入主动脉,而左心室舒张时二尖瓣打开,让血液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这位女士因为二尖瓣瓣膜的损坏,造成了左心室收缩时瓣膜关闭不全,这样使得进入左心室中的血液在左心室收缩时又倒流回了左心房,形成了左心室的无效收缩,于是病人就出现了一系列左心功能衰竭的症状。
那么这位病人怎么会出现二尖瓣损伤的呢?原来她平时有慢性咽炎,这是一种名叫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菌感染引起的咽部炎症。溶血性链球菌经过呼吸道首先进入到咽喉部,形成咽喉炎症,然后又继续向纵深发展,长驱而入直达心脏,造成了心内膜炎。这种细菌可以直接破坏心脏瓣膜上的腱索和乳头肌,当腱索和乳头肌遭到破坏损伤后就引起了二尖瓣的关闭不全。除此之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还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损害心脏,那就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造成心瓣膜的损坏。由于溶血性链球菌与人体的心瓣膜有交叉抗原性,换言之,就是两者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当这种细菌入侵人体后,引发了机体的免疫变态反应,人体的免疫机制在保护机体、攻击溶血性链球菌的同时,也错误地攻击了心脏瓣膜,敌人友人一起打,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风湿热症状,其中表现在心瓣膜上的损伤,就是风湿性心脏病。
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会导致左心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必须立刻手术。因此这位病人立刻接受了二尖瓣修补手术。术后起初情况还不错,很快恢复了正常的心脏功能,可是三个月后经修补的瓣膜再次损坏,各种症状重新出现,不得不再次手术。
第二次手术采取了人工瓣膜置换术。
人工瓣膜分为生物型和机械型两种。生物型瓣膜采用猪或牛心脏瓣膜材料制成,其优点是生物适应性好,不需要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因而简化了病人术后的治疗措施,但缺点是生物型瓣膜的使用寿命短,平均使用寿命不超过十年。机械型瓣膜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但缺点是术后需要长期不断地服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并且在用抗凝药的同时需要定期地抽血检测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指数,这是一种检测凝血功能的指标,以确定抗凝药物的合适剂量。鉴于这两种类型的心脏瓣膜的各自优缺点,对于年老的病人一般多采用生物型瓣膜,而对于年轻的患者一般使用机械型瓣膜居多。
这位女士在施行了第二次心脏手术,置换了机械型瓣膜后才最终解决了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问题。然而术后还是相继遇到了一连串其它的问题。
服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是置换了机械型人工瓣膜后所必须的,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为了达到合适的抗凝药物剂量,必须定期测定血INR值。由于这类抗凝药物的药理作用受到很多其它药物甚至食物的影响,要根据INR的测定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在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正常范围的INR应控制在2至3之间。有一次病人因腰痛自行服用了消炎止痛药Ibuprofen,使得INR一下子跳跃到10上下,周身出现了多处皮下和粘膜下出血。紧急情况下,我立刻给予了病人维生素K 对抗抗凝药物,才使之脱险。
患者因为心脏病变,心脏传导系统也出现了失常,发生了房性早搏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于是给予她服用一种叫作乙胺碘呋酮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这种药有副作用,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个情况不幸也被这位病人碰上了,于是不得不再给病人使用抗甲亢药物治疗因药物引起的甲亢。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状况,当使用某种药物治疗一种病理情况时,却因为药物的副反应而出现另一个情况,于是再使用另一个药物来控制新出现的情况,由此形成循环。
这个病人起初只是因为咽喉炎结果导致心脏病变,一连两次手术,经历了生死考验。术后心脏又不断地出现状况,在用药的过程中又先后发生多种副反应,如此这般,不由让人想起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
通过这个病例,再次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区区小疾,可酿大错。咽喉疼痛,切莫大意!
有疑问?请联系鲍医生:hanye88@hotmail.com
本栏目为合作专栏,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
本文原载于“维他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