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有朋友问我在海外做华文媒体的感受,包括经验之谈,其实,自我踏入到传媒这行开始,粗略算算至今已经有25年了,做华文媒体也有13年的时间,不过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被电台广播媒体所占据着。这和我的专业不无关系(广播电视编导)。
记得没出国之前就被学姐告知,来了后一定要先拿一份华文报纸,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周末工作。后来真的拿到那份被称之为报纸的奇怪印刷品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解的自问:这就是报纸吗?!呵呵,是啊,看惯了国内晚报日报甚至小报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报纸也可以这么的不专业。但是就是这样一份不专业没有原创内容全是广告的报纸却是所有生活在此的华人们每个月的期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华人会如此关注它。在稍微有点网络知识的人看来,新闻消息最新最快的,只要点一点家中的电脑,有条件的用手机上网不就行了吗?还有网络社区论坛的服务也很及时和方便啊,谁还会等着看每月2次的过时消息呢,甚至很多学生不屑看报纸,认为没知识的人才会看华文报纸。
不怕大家笑话,这样的困惑一直到今天都没停止过,我在2011年底开始接触纸媒,那时的我已经在比利时做中文电台6年有余。也在那一年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球华语广播联盟评选的最佳魅力主持奖。算是对我这6年在海外献身中文电台事业的一种鼓励和工作上的肯定。说来很惭愧,当初踏入纸媒还有点一时冲动的关系。我自小就对传媒感兴趣,从初二在电台做客座主持人开始,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对广电编播的坚定之念和热爱之情。即使在外人看来我的样貌不适合做“出头露面,需要被人品头论足的”工作。可是我太知道自己身上的优缺点了,太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坚持,也太明白自己最想要和最想做的是什么,所以流言蜚语只会像蚊子似的无关痛痒的叮自己一下,却不会动摇和改变我对自己人生理想的坚定。
就这样,我决定踏入这个被很多朋友看似有点复杂的圈圈里,为什么说复杂,当初我倒真没想过这些所谓的“后果”。海外华人社区不大,但各式小圈子却不少,先不说那些林林总总的同乡组织,就光是南北方言已经把人分成好几极了。中国超市就那么几家,几乎每家都会出版一份自己的印刷读物,用来宣传自家的商品同时招揽顾客。但是无论从印刷质量还是内容水平上都难和正规纸媒相提并论,甚至连外国人超市里的宣传册都不如。这些应该是所有海外华媒的软肋:其实不是不想办好报纸,而是资金专业人才等多重问题在阻挠着大家。由于各家超市都需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人脉关系圈。所以自然的竞争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我无论走进哪家超市的媒体都会“得罪另几家”。就连我家人也多少反对说:在海外生活不容易,出门在外靠朋友,不要得罪人啊,你做好自己的电台就行了。
的确电台是个很好的对外对内传播人文理念的平台和窗口,我也借此组织和实践了一些想法,也得到了很多听友的回馈与互动。其中有听众从监狱里给我写信,告诉我他在比利时受到的不公遭遇,希望我能帮他把事情真相曝光还给他清白。我还接到过胡光鼎老人写给我的书法墨宝,他80几岁高龄亲自来到电台不畏爬5层楼的辛苦(电台没有电梯)向我展示尚未出版的新书:陆征祥传记。同样的一位80几岁老奶奶打电话,说看到我的采访文章,想让我帮着她找一份看小孩的工作,因为她不想整天在家呆着很没意思。。。等等。但是,慢慢的我也发现,有些华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国人有很大区别,有一部分老华侨及餐饮工作者愿意通过报纸来获取消息。我觉得不应该放弃对这部分群体的精神供给。于是我算是“奋不顾身”并“不计后果”的投入到华文纸媒的大军中来,即便我在这个领域还是”新生一枚“。
说到人文理想,很多朋友会不解,你要实现什么人文理想啊?在国外,华人的身份地位都不保,自己小日子过好就行了,先养家煳口吧,没看见,大家开餐馆,做各种工作,没日没夜的忙活不都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不被人家瞧不起吗!我承认,当初自己办电台,想要靠它来“吃饭”的时候,我想过:这也许是个赚钱的好工具。可是在海外生活这些年后,看了听了太多各种华人亲身的遭遇后(包括我自己),我越来越觉得:吃饱喝足拼命工作,遵纪守法按时缴税并不能改变我们自身的政治地位,并没有多少换来对等的身份认同和尊重。物质满足是我们华人唯一的追求吗?是不是下班后就只有去名牌店奢侈一把,亦或是去赌场潇洒一把就满足了?华人就在海外站住脚了?我想不是的。2009年一位年轻的电影专业留学生华栋受邀拍摄了一部反映在比学生的纪录片名字叫:过客。在我的采访中他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很多国人对华人在海外的生活不了解,其实我们早已摆脱了物质上的不足,反倒是华人在海外生活中所遭遇的文化上的尴尬更令人关注!”。很显然华栋说的“文化上的尴尬”是指华人与所在国家主流社会间的距离,文化包含多层含义:既有语言上的也有社会融入方面的。我始终认为,华人在海外的身份地位不应单方面的过多埋怨外国人的排斥和不理解,而是我们应先找找自己身上的毛病,是不是我们太把自己当“客人”了。很多时候和华侨聊天但凡说到在比的生活状态时,大部分的人会说:早晚要回国,国外再好不如家好,在海外就是溷日子,挣点钱,积攒点工作经验,镀个金,没人想过在这里认认真真的生活。。。所以按照大家的理解:国外不是我们长期生活的地方,我们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暂时的生活在此,因此无需关注任何与这个国家有关的大事小情,无需融入社会,无需休息时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会,无需参加社会活动,无需做任何长远投资打算,因为我们都是过客!
2012年我在吉林大学参加世界华文媒体联盟年会论坛上和来自很多国家的媒体同行探讨:如何改善中国在海外的整体国家形象。我的观点得到了同行们包括从业专家们的认可:我认为,国家的整体形象是和每个中国人分不开的,明星们代表不了中国人的形象。举个例子:在国外只要一提:CHINA(中国)这个词,很多外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真牛!厉害,中国政府有钱,世界前三!如果你在CHINA这个词的后面加上一个‘人’字:CHINESE(中国人)后,再看看人们的反应,肯定是无语或者是很不自在的表情。这就说明,即使国家砸钱在纽约时代广场上做广告,派出越来越多的外宣队伍和力量,还是不能够改变由于遍布各地的中国人作为个体所带来的不和谐不对称的表现的。最多,人家说你是政府财大气粗,暴发户。而这也不就是间接的说我们没文化吗?
欧洲有华人近300万,华文媒体上百家。这300万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外国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不会看你拿的是哪国护照,全会当你是中国人!所以我想说,如果这上百家华文媒体能够真正发挥媒体所尽的职能,服务好,引导好华人群体,传达正确的生活观念,不应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道德良知的引导,教人向上而不是教人攀比的话,那么我们才不愧海外传媒人的这个称呼,也为完善和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添砖加瓦,立了大功!所以这是一份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的工作,我们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常年来,华人社区在海外不被重视,经常被当作边缘群体,没有政治诉求的,虽然经济有实力但仍然被主流社会忽视的群体,甚至被人们拿来当作调侃的话柄,如一提华人总会和赌场联系起来。难怪外国人的赌场那么喜欢中国人,常常不惜血本在华文媒体上投放广告,因为他们也深知“广告的效应”。这是个很残酷也是非常现实的例子: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赌博不是个好玩的爱好,一旦深陷其中,很难脱身,为此倾家荡产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华人前赴后继的去玩这个游戏呢?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华文媒体没有起到“教育警醒,防患于未然”的责任!如果打开报纸三分之一的大幅广告都是赌场,这样常年累月的洗脑宣传,即使没有赌博爱好的人,也会经不起各种免费午餐的诱惑走进赌场砰砰运气的!就连外国人去超市买东西不小心看到我们的报纸也会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华人会和赌场挂上钩!难道华人们的“最佳娱乐场所”就只有和只剩赌场了吗?!答桉是“非也”。
我作为从业者深知在海外做文化尤其是非官方的民间文化传播实属不易,靠此挣钱养家活口更是不容易,所以很多业者都是主做其他买卖,用赚来的钱再去养活媒体,但是不管环境如何艰苦,生活如何清贫也千万不能丢掉媒体人应有的“良心”啊。。。。
这次借着“杨帆有话说”专栏的首期,我开门儿就说了这么严肃甚至会得罪很多人的话,本意只有一个,我做电台还是报纸不是混饭吃的!我的理念和想法不求大家全都赞同,但却是我个人对所从事的这份事业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今后我会每期都跟大家聊聊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我们彼此交流互动。华文媒体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民生民情,同时又是一面镜子,让公众人物,权贵阶层看到自己的表现是否表里如一。最后我要送上一段,我尊重的老华文媒体人,来自荷兰黄锦鸿老师的一段话,这是他在中荷商报2013开年献词中的一段,非常能反映我们从业者的心声,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海外华文媒体实在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何为华文媒体?一份印满商业广告的街招?一份网络文字集大全式的报纸?一份只为某个圈子某种势力服务的宣传品?还是一张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报纸?也许被认为是,但是我们不是!本土化,原创性,客观中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不回避新闻事实,哪怕说出事实会令人讨厌。我们不盲目媚俗赠送高帽,哪怕送出高帽后会得到点经济效益。
我们手中的笔就是武器。但是不会用于追求一己之私利。我们的报纸是面镜子,却不会是一面变形的哈哈镜。”
(本文2013年刊载于欧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