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一战华工心怀感激”(记者手记)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告停战,以英国和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成为战胜方。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场持续4年之久、波及大半个世界的战争中,与英法军队浴血奋战的,还有14万来自中国的华工。

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乘火车,约两个多小时才颠簸到波普林格市。波普林格,位于比利时西部的西弗兰德省,毗邻法国,是当地的交通枢纽,是英法比三国对抗德国的重要战场。

经过多方寻访,记者获知奔赴欧洲的华工中,有1万多人被派到这里及周边城市,他们被部署在波普林格的营地,承担清理战场和城市重建的任务。

一路上,老式的火车穿涵洞、过隧道,颠簸着行驶在陈旧的铁轨上。窗外时而浮现满地枯黄的山坡、草场,时而掠过破旧古老的民居。华工们当年就是从这个火车站,沿着这条铁道,抵达波普林格的。

火车站保留着华工抵达时的照片。照片上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工们,挤站在火车车厢里,惊奇地望着镜头。照片背景是一座尖顶的教堂,至今还在。

听说中国记者为采访一战华工而来,波普林格的市长柯斯朵夫·德乍赫尔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佩戴着只有正式仪式时才用的蓝黄相间的绶带,前来迎接。他说,在一战前,世界上没人知道地球上有这里,因为一战把这里变成了战场,波普林格才开始为外人所知。这张满是华工面孔的照片,是该市的珍贵历史资料。

波普林格市当时仅有几千居民,当成千上万的华工被火车一批批运来,可以想见,当地人是多么惊奇!

在一战中,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等各种新式武器首次投入战争,初到欧洲的华工,从农业文明一脚跨入工业文明,尚未醒过神来,就被送上战场。他们修铁路、清运伤员和阵亡士兵,有时还要执行勘测雷区等危险繁重的任务。一位名叫福莱特的法国弹药官在记述中说:“我们营地的重体力活儿都是华工来做,他们是合同工,来自中国农村。”

德乍赫尔带着我们来到曾掩埋过华工的一座公墓,晴空、旷野、凄风、杂草,眼前这一大片白色冰冷的墓碑,一下把我们拉回到百年前的时空里。1917年11月,德军空袭比利时,华工第五十二队中,有13人遇难。队长琼斯在记述中提道:“13名华工所住帐篷被一枚炮弹击中,全部身亡。”

这里距敦刻尔克还有20公里,距伊珀尔市1个小时的车程。伊珀尔是西弗兰德省第二大城市,一战中几乎被德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华工们手中的铁铲铁锹,将城市重建起来,成为今天的模样。市中心的一战纪念馆专门辟有“中国馆”。馆长告诉我,每年都有来自法国、荷兰和英国的游客,专程来伊珀尔看关于一战的展览,每次我们都会提到华工。“华工是我们一战和当时欧洲历史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帮我们重建家园,我们对一战华工心怀感激”。

战时特殊时期,华工们要避开敌军鱼雷和空袭,通过不同路线分批前往欧洲,他们有的从中国登船向东,经过加拿大横穿大西洋,还有的取道巴拿马运河,或者向西经过苏伊士运河,绕道好望角,最后抵达法国马赛。再从马赛下船,乘火车被送到欧洲各处。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华工在途中就不幸遇难。据记载,1917年2月,载有华工的阿索斯号轮船遇鱼雷沉没,543名华工遇难。当时的报纸只公布了获救人数,但是对伤亡人数却缄口不言。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和下落不明的华工接近2万人。幸免于难的华工们大部分于1920年返回中国。

回望华工来欧洲的艰辛路,更警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22版 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