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一留学生现身说法:讲述在比利时“私下换汇“的被骗经历(损失金额6千多)

(本平台消息)海外华人私下换汇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官方明令禁止,民间也常常呼吁提醒,但似乎由于“需要”和“利益”的关系驱使,使得这样的危险警告始终未得到和引起华人们的真正注意!

那么什么是私下换汇?据了解,这种私下换汇的操作,是需要欧元的一方先通过转账,将约定数额的人民币转至指定账户,提供欧元的一方在确认款项入账后,将欧元现金交给对方(反之亦然)。如果要求换汇的一方最后没能拿到欧元现金,其银行转账的数额就是实际损失金额。

近日,记者注意到这一样一条消息在留比各学生群中被转发:

随后我们找到了一位在通知警告帖子里面的亲历者,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私下换汇的被骗经历。

今年9月,D同学来到比利时根特大学,原本平静的留学生活却在11月底的一次换汇中,被打乱。事情起因是11月28号这天,D同学打算用人民币换点欧元私用,她在“根特2018新生老生交流群”(微信)里注意有人可以帮忙换汇,这个人的微信昵称是:”听说起的早有鸡吃“。就这样,D同学加了他,两人以1:7.85的汇率交易800欧元,骗方很爽快的说,会马上用自己的手机银行(ING)先给她付800欧元,并及时的把银行汇钱证明单截图发给了D同学。

这样干净利落的行事风格,很显然博得了D同学的绝对信任,她不假思索地就把6280元人民币通过支付宝账户转给了他。事后,她还问大概几天能收到这个钱,因为巧的是D同学的账户也是ING银行,当时骗方说,一般两天左右,可D同学觉得电子汇款似乎不会这么长时间,她又好奇的和其他同学做了一个小测试,结果汇款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到账了,这个时候,D同学隐约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妙,第二天(11月29号)她赶紧去了当地的ING银行,拿着那份电子版的转账截图给银行查看,结果,银行给出的证明着实让D同学吓了一跳,不想发生的事情还真的就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经银行查实,截图上显示的该账号并不存在,而且包括名字WANG TAO以及比利时地址可能都是虚假的!!以下是银行提供的“查无此号证明”。

这时,D同学再和“骗方”联系,已经是百问不回的状态了,面对此种情况,她先是找到中国驻比使馆求助,领事处指引并建议她马上在根特报警备案,使馆教育处也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再次通过学联向留比学生发出“私下换汇注意通知”。随后她又连夜联系国内的家属帮忙在中国报警并备案。12月1号上午,D同学在“根特2018新生老生交流群”(微信)里向这位“骗子”喊话(后来发现,这位昵称:”听说起的早有鸡吃“的人在29号即D同学发觉被骗的当日便悄然退群了)。

以下是D同学提供的两人全程交易谈话截图:

从两人的谈话截图看,不难发现,那张看似“真真儿”的ING银行转账单,其实只要稍微注意,或者多一份细心就会发现纰漏,实际上D同学在转走6280元前已经发现了这个细节,无奈最后还是由于大意被骗子的轻轻一句“手机界面不同”而骗过。

近年来,因海外私下换汇发生的各类案件与日俱增,有人因此而锒铛入狱,也有人为此而损失钱财(如本文的D同学),在欧洲很多国家,包括比利时把私下换汇与“洗钱罪”关联密切,因为你无法确定换取的现金来源。相关案件侦破后,换汇者也将被牵连,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一方面,确有人对私下换汇的风险认识不足,贪图一时方便;另一方面,私下换汇门槛低、利润高,有人想借此赚些快钱,有人则想长期牟利,明知有隐患也不惜铤而走险,说到底是利令智昏”,海外华人法律界人士如此概括私下换汇行为。

相信D同学在比利时经历的私下换汇被骗遭遇不是个案,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先生在《中国公民赴比利时安全指南》手册发布会上特别提到:今年以来中国使馆接到中国公民盗抢报案到目前已经有180余起。我们说这只是针对游客的事件,那么还未包括那些像D同学一样的遭遇,因此,在海外,增强防范意识必不可少,尤其是涉及现金交易、银行账目等,即使是亲友要求帮忙,也要提高警惕。

(本文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图片均由其提供,另应当事人要求,如有读者认识曾在布鲁塞尔学习过的高端-本文中“骗人者”-1991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北,欢迎联系我们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