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大会在波兰卡托维兹闭幕。联合国气候会议主席,波兰副环境部长米哈尔·库尔蒂卡跳下主席台庆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12月15日深夜,在经过了两周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中途休会和6个小时延期之后,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波兰卡托维兹闭幕,来自全球196个国家的代表最终通过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
本次大会主席、波兰环境部副部长库尔蒂卡在大会结束时表示,虽然各国仍能从协议中找到各自不喜欢的内容,但细则已经努力平衡各方利益,“通过协议,你们共同向前迈出了一千小步”。
细则
2015年通过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了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的目标。不过,该协定并未就如何具体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规定,仅仅约定在后续几年完成实施细则的谈判。根据时间表,本次气候变化大会的首要目标就是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在15日通过的实施细则中,主要涉及了透明度框架的实施、设立2025年后的气候资金新目标相关进程、如何实施2023年全球盘点机制、如何评估技术发展和转移的进展等。其中,各国如何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措施、监督减排措施及更新减排激化等内容是细则的重点。
除了实施细则之外,当天通过的一揽子协议还规定了各国政府需在2020年前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目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于2019年9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对各国的减排承诺及更新情况进行评估等一系列内容。
分歧
大会闭幕时,与会各国官员合影。图片来源:路透社
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原定14日结束,然而谈判过程中各方在部分问题上分歧较大,中途还一度因美国代表不接受全球变暖报告而休会一天,大会决议案文一直无法确定。
今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报告称,如果要实现本世纪末控温1.5℃的目标,全球经济需要进行巨大调整,包括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在本届大会期间,美国、沙特、俄罗斯和科威特四个石油出口国对这份报告提出异议,拒绝用“欢迎”(welcome)一次来形容该报告,只接受“注意到”(noted)这一表示。美国代表称,美国并不同意报告的结论。
由于许多国家本来就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和国内能源政策重新转向化石能源感到不满,因此当美国代表在会场上发表了石化能源依然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的言论之后,遭到了诸多与会代表的起哄和嘲笑。
但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当新能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商业可行性上都尚未完全达到传统石化能源水平的情况下,美国强调“经济繁荣不能让位于约束经济发展的气候政策”这一观点并不是完全没有市场。事实上,本届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地卡托维兹就是波兰重要的煤炭产区,因为提高煤炭行业利益、对2020减排承诺需求视而不见,波兰还在本届大会上被授予了首个“化石奖”。实际上,一些专家也悲观地认为,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而言,要达到《巴黎协定》的碳排放目标,几乎是天方夜谭。
当15日下午谈判进入尾声时,巴西政府还临时因碳排放交易问题提出反对,导致会议进程搁置。今年10月,极右翼政府上台执政后,巴西就曾撤回下届气候大会承办的申请,该国政府也一度暗示考虑退出《巴黎协定》。相较于美国为了保护煤炭产业和石油产业利益,巴西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发展问题。与大部分国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不同,巴西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于毁林排放,其中农业垦殖和玉米乙醇产业是巴西将大面积热带雨林变为农田的主因。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是巴西不得不面对的两难,目前的极右翼政府认为,《巴黎协定》干涉了巴西国内的政策制定,因此想要退出协定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智慧
参加会议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中)与波兰环境部副部长库尔蒂卡(右)庆祝。图片来源:路透社
控温、碳排放、资金提供、技术转移……气候变化大会不仅仅是一个科技论坛,更是一个政治角力的场合。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国家围绕这份156页的协议,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面对谈判僵局,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峰会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各谈判集团和主要缔约方部长开展广泛交流和密集磋商。解振华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后的阶段,我们接受大会主席和执秘的委托,希望中国代表团做一些沟通协调工作。所以我们在经过6个小时和利益相关方的磋商、沟通和协调。最后,影响大会闭幕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最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得到解决,取得了会议的成功。”
中国政府代表团此次有90余人出席,在会场内设立了“中国角”,共举行25场边会,涉及低碳发展、可再生能源、南南合作等多个领域,全面、立体地对外宣传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就。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对此表示称赞:“中国在本届大会上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搭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梁。”欧盟气候行动与能源委员卡涅特也说:“中国对于本届气候大会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中方代表一直是对话中的关键谈判者,展示了灵活性,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达成共识的关键人物。”
近年来,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1年以来,中国政府累计安排7亿元人民币(约1亿美元),通过开展节能低碳项目、组织能力建设活动等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本次大会自12月3日开启,原定计划两周。由于谈判进展相对缓慢,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三度来到卡托维兹“督阵”。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好在,大会主席库尔蒂卡还是在15日深夜一锤定音,宣布大会达成协议、胜利闭幕,他本人甚至兴奋地从主席台跳下以示庆祝。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称,在民族主义的抬头已经威胁到国际气候合作之时,协议的最终达成是一场“多边主义的胜利”。(海外网评论员 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