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金昌
胡福明
韦焕能
谢高华
秦振华
厉以宁
王家福
禹国刚
孙家栋
郎平
严金昌:
小岗村站在了新起点
人物小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手印,拉开我国农村改革序幕。严金昌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40年前,我们小岗村没得吃没得喝,干一天活只能换一毛几分钱。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小岗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上小洋楼”。
我家里有7个孩子,以前粮食不够吃,到处逃荒要饭。“大包干”后第一年,庄稼大丰收,干一年够吃5年。现在,孩子们有的开饭店、办农家乐,有的开商店,日子过得都不错,这在当年根本不敢想象。我和儿子一起打理着农家乐,年收入能到十几万元。
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的小岗村站在了新起点,那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目前,我们小岗村正在搞土地流转整治、发展现代农业,把小块田变成大块田,低产田变成高产田,通过机械化减轻劳动负担。改革永远在路上,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岗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韩俊杰 徐靖 整理)
胡福明: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人物小传:1978年5月11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解放思想的序幕。胡福明是文章主要起草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时代的产物。那时,我们党面临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却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我当时是南京大学政治系副主任、党总支委员,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有责任有义务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摆出来,反对“两个凡是”,从理论上正本清源。
作为主要起草人,我没想到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很大反响。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全国范围内开启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仅推动了全面拨乱反正,还进一步引发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我们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江琳 整理)
韦焕能:
村民自治创造幸福生活
人物小传:1980年,他组织广西屏南乡果作屯村民,选举产生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为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了重要探索。
改革开放刚开始,分田到了户,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生产队架空了,治安乱了起来。为此,我组织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提出建立新的管理组织和选举村领导班子的想法,大家纷纷同意。
当时有人提议:“城里人叫居民,村里的人不就是村民吗?我们就叫村民委员会吧!”经过合议,与会的代表作出一项决定:通过群众选举成立“村委会”。
全村143户群众代表签名盖章并按手印,投下庄重一票,揭开了中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历史序幕。经过投票选举,我当选第一任村委会主任,并通过了“村规民约”,合寨村也由此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
(本报记者 刘华新 庞革平整理)
谢高华:
政策对头催生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
人物小传:原义乌县委书记,他提出“四个允许”的政策,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我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为了找到义乌的发展出路,搞了4个多月的调研,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义乌只能通过小商品市场发展经济。为此,我决定给路边摊开绿灯,首创“兴商建县”发展战略,在全国最先试行了“定额包干计税”办法。
那时,很多政策都是新出的,有些人不太敢执行。但我认为,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农民通过售卖小商品能吃饱饭、富起来,那就符合党中央的精神,就不违法。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一系列的举措终于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成果,也是共产党带领大家实干出来的结果。
(本报记者 方敏 整理)
秦振华:
张家港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人物小传:张家港市委原书记,他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张家港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下了28个“全国第一”,形成“张家港经验”和“张家港精神”。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我在这一年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上任之初,首先面对的是张家港市薄弱的经济基础,所以我们提出“三超一争”,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我和全体班子带领张家港市民在昔日的穷沙滩上艰苦创业,修建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的张杨公路,兴建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国家级保税区,创下了28个“全国第一”。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落户张家港,60多家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40年来,张家港市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港口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样本。张家港的非凡变迁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正确,充分证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伟大力量。在探索实践和拼搏进取中磨砺产生的“张家港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张贺 整理)
厉以宁:
分开处理股市波动和商品市场波动
人物小传: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让全国上下都感到新的改革已经开始,就看改革者如何汲取经验,抑制价格暴涨。
当时我提出,要破除现有法律、法规、条例、制度等束缚,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现象。把股市波动和商品市场的波动分开处理,即一方面避免股市的人为波动影响到商品市场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商品市场上的波动不至于影响股市的涨跌。实践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或商品市场大体是平稳的,这是经济学界都高兴的事情。
进一步考察,20世纪90年代基本把股市波动和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分开后,要维持股市的基本稳定或要维持商品市场的基本稳定是可以做到的。此外还需牢记,谣言来得快去得慢,无论是商品市场上的谣言还是股市上的谣言,都要及时采取措施辟谣,让谣言无立身之地。
(本报记者 杨昊 整理)
王家福:
让立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人物小传:参与民法通则、公司法、物权法等重要民商事法律的起草和制定工作,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立法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立法是为国家建制立规的根本大事,建成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与根本利益,反映先进生产力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合乎时代精神的完备而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与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坚实基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保障。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不少艰难工作要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开拓进取,加倍努力,让立法与改革同步伐,与开放同频率,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现代化伟业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切实保障。
(本报记者 徐隽 整理)
禹国刚:
没有资本市场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人物小传:深圳证券交易所原副总经理,1988年负责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牵头拟订《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奠定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制度基础。
深圳从40年前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这不仅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而资本市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深圳资本市场,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建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8年11月,深圳市政府成立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我任专家小组组长,负责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学习借鉴境外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和业务规则,牵头拟订《深圳证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这期间,我花费半年时间翻译了20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打造了中国第一部证交所“蓝皮书”——《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
深交所从1990年12月1日率先开始集中交易,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资本市场。深交所由小到大、跨越式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展历程,证明了深圳经济特区开拓者们敢闯敢试、勇于突破的精神,证明了改革开放道路的正确性。
(本报记者 程龙 整理)
孙家栋:
一辈子造中国“星”
人物小传: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和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我是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党员,也是一名坚守航天战线60年的老兵。改革开放40年来,我目睹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坚信,有党的正确领导,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曾有一位爱国华侨流着热泪对我们说:“中国卫星能打多高,华人在国际上头就能抬多高。”我从事航天工作60年,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我深切体会到,干航天,就要有一颗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的拳拳之心!
我今年89岁,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我认为自己仅是千千万万航天人中的普通一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造一辈子中国“星”,这也是我向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本报记者 张烁 整理)
郎平:
奋斗是女排精神的魂
人物小传: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主力队员,和队友一起实现“五连冠”,塑造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时期出任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重上巅峰。
1981年,我们第一次代表祖国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女排精神”成了改革开放之初牢牢扎根国人心中的精神动力。
1995年,我带着从国外学习的成果回国执教中国女排,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为中国女排注入活力。2016年,年轻一代的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逆境奋起,再夺金牌,“女排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其实,“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那种坚韧、顽强、执着,正是“女排精神”的魂。
中国女排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之初,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奋斗,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30多年来,中国女排收获过成功与荣耀,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但女排精神历久弥新,成为改革浪潮中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 杨昊 整理)
图片说明:
图①:小岗村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手印(后补拍)。
图②:胡福明早年在南京大学给学生讲课。
图③:韦焕能(右二)与村民们聊天。
图④:谢高华(中)在田头开会。
图⑤:秦振华(左一)与同事们在工作现场。
图⑥:王家福(前排右)在人大会议现场。
图⑦:1992年7月26日,禹国刚在深交所交易大厅。
图⑧:青年时期的孙家栋正在工作。
图⑨:厉以宁在十四届西博会工商经济论坛上演讲。
图⑩:1982年7月,北京,郎平(右二)在训练之余与队友亲切交谈。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8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