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小城换新貌

阿亚格曼干村村委会里的心形照片墙,记录着当地扶贫重教的点点滴滴。任成琦摄

疏附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一个小县城。翻开地图发现,这里几乎就是中国疆土的最西边了。

透过飞机的舷窗,可见雪白的山脉,连绵起伏,装点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难忘那段记忆

距离2014年4月已经过去近5年的时间,这里的人却依然对那几天记忆犹新。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总书记不远万里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激动的心情没法用言语来表达。”回忆起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到小学时的场景,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壮族教师覃利英十分激动。

“这4年多来,我们全体老师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家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教育工作。我们这所学校虽不大,但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我们也一定会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请总书记放心!”说到这时,覃利英哽咽起来。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覃利英也把自己的精力献给了当地的教育事业。

在学校里,有一张合影引人瞩目,很多孩子簇拥在习近平周围,留下了灿烂的笑容,这张照片正是2014年所摄。穆拜西尔·麦麦提西尔荪当时是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跟记者聊起墙上的这张照片,难掩心中的兴奋:“当时特别激动,那时我才上五年级,竟然见到了国家领导人。”

“能和习爷爷合影,是我一生都很荣耀的一件事。直到现在,每次跟别人提起来,他们都十分羡慕我。”4年前的那次相见,已经在穆拜西尔心中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我们到访时,疏附县吾库萨克镇镇长阿依姑丽·克热穆正在该镇1村了解大棚生产情况,她对记者说起当年跟习近平总书记的见面,同样激动不已。那是2014年4月28日上午10点半左右,她跟村民们一起见到了敬爱的总书记,那份激动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她说,感觉总书记就跟走亲戚一样,很随和,跟父亲一样让她敬爱有加。

“我把当地镇和村的情况跟习总书记做了汇报,习总书记听得很认真,并就民族团结和扶贫等提出一系列指示。”谈到总书记对当地的关怀,阿依姑丽如数家珍。

记者从踏上这片土地起,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这里的每个人,都对总书记的关心念念不忘。

拥抱可喜的变化

如今的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感恩楼旁,一座“报恩楼”拔地而起,校园主路的路面已经硬化,新的学生宿舍楼也盖好了,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条件都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不断丰富,从2014年的34人增加到现在的81人。

说起这几年来的变化,覃利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这里的孩子上学很幸福,有15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也不会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

当年的小学生穆拜西尔,如今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乌鲁木齐的内初班,他所在的小学同班31名同学中,有17人都考上了内初班,成绩喜人。“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为国家做贡献。”穆拜西尔的眼神中,透出了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习爷爷,谢谢您!我很想您,想再跟您合影。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习近平当年在阿亚格曼干村跟村民座谈,村民跟他反映了很多当地的情况。“总书记离开这里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就装了路灯,后来,村里的路面也更好走了,也用上天然气了。”当时跟总书记座谈的村民麦合苏木·阿瓦孜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希望能有机会向总书记书面反映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也特别欢迎总书记有空再来我们村里看看。”

这样令人欣喜的改变,正在吾库萨克镇一个接一个地实现。阿依姑丽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们逐一落实,从自治区到我们县和镇上,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就业方面,保证一户一人就业,利用土地搞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如今当地村村都通了柏油路,装了路灯,建起了村民活动中心,镇上有4个村已经先期通了天然气;当地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的惠民政策伴随着实实在在的行动,大家都心怀感激。

阿依姑丽说,如今当地民众最大的心愿,就是请习近平总书记再回来看看这些新变化。当地的西瓜熟了,如果总书记再来,一定要请他尝一尝。

精准扶贫在路上

在雨枫灵服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的一段话: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地正在做的,可以说是对这段话的最好诠释。

已经入职4个月的努尔古丽正在熟练而紧张的忙碌着。她做的是缝纫工,以前就学习过,算是熟手,根据计件成果,每个月满勤工资能拿到1200元到1500元之间。

能容纳数十人的车间里,扯着一条横幅,上面有6个大字:就地、就近、就业。这正是当地政府的一个扶贫思路。

从雨枫灵服饰有限公司出门,隔着一条大概10米宽的水泥马路,就是努尔古丽家。“很高兴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就业,一是方便,二是解决了她的一个实际困难,就是不会骑电动车。聊起这个政策来,她一直说好,在交谈中多次对记者表示:“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除了就近就业,让努尔古丽们受惠的还有当地大力推行的庭院经济。满园的绿色,成片的菜畦,让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当地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维吾尔族群众转变观念,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鼓励他们积极把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各类蔬菜、瓜果种植,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为老百姓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村民从毛坯房搬进了新的富民安居房。记者在努尔古丽家看到,廊檐、吊顶等都是实木打造,还有了电暖气、水冲厕所和太阳能淋浴房。

风吹过庭院中的葡萄架,沙沙作响。努尔古丽说,过去我们的院子里堆放很多杂物,自村里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以来,工作队的干部们教我们种植蔬菜、瓜果的方法。她介绍,葡萄架是从一个葡萄苗逐渐长起来的,如今已经果实满枝。就如同家里的日常生活,从无到有,从贫到富,芝麻开花节节高。

说起精准扶贫,伊什来木其村的沙枣鸡养殖场也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在这个村建造养鸡场,主要是考虑到了这里的特殊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副校长、行政学院副院长、“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张卫兵告诉记者:“这个村人均只有1亩多地,曾经主要靠种地谋生,增收很慢。但是1200亩原生态的沙枣林是这个村独特的财富,在很长时间里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在驻村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村里有养殖的传统,沙枣和沙枣叶又恰恰是鸡喜欢吃的食物,所以我们就办起了这个养殖场。”

沙枣鸡养殖场充分发挥村里原有的努拉纳农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30%利润归合作社社员分配,70%利润归村集体所有,用于饲养下一批鸡苗,为循环发展养殖业提供财力支撑。沙枣鸡养殖场的创办带动了一批人就业,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养殖场给村民带来的改变不仅是钱袋子鼓起来了。琼斯迪克是养殖场的员工,家里有四口人,曾经靠种地为生,收入有限,再加上比较内向,很少说话,一直在家里闲着。现在的他成了养殖场的养殖小组组长,不仅赚的钱多了,也愿意开口说话了,笑容经常挂在脸上。自从琼斯迪克到养殖场工作后,岳父经常催自己的女儿早点儿把饭做好送给琼斯迪克,家里的氛围融洽了许多。

如今,沙枣鸡已经走出当地小山村,走进相隔千里的乌鲁木齐亚欧博览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16日第01版 记者 刘发为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