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抉择!推动这场改变人类史的革命,关键在此一举

4bf4e7c8a199449dbff9d426cb46a881_看图王.jpeg

资料图 (图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

1月22—2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架构”。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对这场可能深刻改变人类历史的革命,人们的认知还远未形成共识,存在诸多分歧和论争。海外网-中国论坛网推出系列解读,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切入口,试图从世界秩序、世界经济、世界军事等不同角度,对世界历史变迁中的技术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

当地时间1月23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年会上,向世界传递出反对“技术霸权”的鲜明立场,强调“要坚持多边主义,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话合作,构建和平安全、民主透明、包容普惠的技术规则体系和国际合作新框架,使全人类都能从技术创新中受益”。在当前世界经济“大摩擦”与“大调整”的背景下,在各国技术竞争加剧的趋势下,王岐山的这番讲话可谓意味深长。

当前,无论是产业界、学术界,还是各国政府,都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充满期待和想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都在制定基于本国资源禀赋基础上的工业发展蓝图,希望通过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供给侧改革,从而尽快走出危机阴影。但由于过于看重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条件,一叶障目,各工业大国的政策摩擦日渐增多。

但实际上,如果从18世纪中叶全球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观察,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新能源的广泛使用、核心产业的诞生,还依赖于一个催生工业革命的全球支撑体系,即全球化进程。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大生产需要大流通,大流通需要大消费,大消费需要国际市场支撑。新技术、新能源与新产业只是催生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没有全球化进程,仅仅有技术的突破,能源的使用以及某些产业的诞生,并不足以支撑哪怕一个大国范围内的工业体系的革命性进步。因此对当下而言,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产业选择,思考如何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显得尤其必要。

工业革命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

工业和农业一样,都是人类的劳动。但仅仅是劳动,并不能催生一个工业社会,因为工业的诞生必然带来生产力的爆发,随着人类生产剩余的增加,需要大规模的交换和流通,需要一个全球化进程。即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贸易、金融循环和相应的世界体系。历史表明,全球化的深度与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的进程高度一致。

18世纪中叶诞生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除了蒸汽技术的使用、煤炭能源应用以及纺织产业的崛起等必要的技术和产业条件外,充分条件是英国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逐渐走向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这个世界体系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自由贸易与金融稳定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19世纪7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仍旧是英国等欧洲国家引领的,究其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非常类似。除了电力技术的发明,石油能源的应用以及现代制造业的崛起等必要的技术和产业条件外,仍旧是被一个高速深化的全球化进程所推动的,包括自由贸易体系、以金本位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能力,工业化进程不仅扩张到了欧洲边缘,还从欧洲大陆延伸到美洲大陆和东亚。美国工业的崛起正是受益于这一次的全球化进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以信息技术引领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迟迟到20世纪90年代才发生,并不是因为信息技术研发的滞后,也不是因为没有新产业产生,而是因为催生新的工业革命的自由贸易和金融条件不够充分。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石油化工产业就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新产业的产生,但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把一战前形成的全球化进程打断,相对完整的全球市场、自由贸易体系与统一金融环境,演变成了两强对立的分割市场和分割金融体系。到了1991年,随着新一轮全球化进程的开启,逐步形成了全世界统一的自由贸易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信用美元为基础的相对稳定国际金融体系,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才具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工业体系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创新领域转向,成为全球化进程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纵观人类历史,还没有一次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国家之内完成的。工业革命所必需的从技术到产业应用,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可持续循环,都需要以自由贸易与金融稳定的全球化进程作为支撑。

第四次工业革命面临四重挑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危机影响、解决就业,纷纷提出了基于本国产业优势的的产业回归或振兴计划,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理念。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面临四个挑战:

第一,技术挑战。从技术条件而言,世界范围内没有产生大的科学理论突破,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颠覆性的技术供给乏力,无论是作为欧盟工业长项的低碳环保的技术、还是作为美国优势的页岩油技术,都面临着产业链过短、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过于密切、供给侧的创新程度不足等问题。

第二,产业挑战。从产业发展而言,在1991年开始的全球化进程中,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产业分工已经趋于成熟和精密。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可以拉动世界经济进行革命性变化,能够带动充分就业的新产业,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新产业。

第三,全球体系挑战。更为严峻的是本应支撑新的工业革命诞生的全球化体系出了问题,由于这个体系中主导核心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在体系中领导作用的相对下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贸易体系、金融体系处于一种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第四,结构性矛盾挑战。在金融危机之后,各个主要发达国家都回避了结构性改革,而寄希望于以金融为主要的总量性改革,导致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孤立主义甚嚣尘上,逆全球化暗潮汹涌。

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需要全世界各国合作应对这些挑战。

几大经济体不是恶性竞争的关系

要使第四次工业革命真正从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有形的拉力,也需要无形的推动力。

有形的拉力,是主要经济体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技术合作和产业协同,深化国际产业分工。以万物互联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门槛和产业门槛都空前高昂,无论是哪个国家或地区想靠单打独斗实现技术突破、或者是产业化,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和以效率为基础的产业分工才能消化技术研发成本和产业应用成本,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在目前的全球技术分工和产业体系中,美国具有标准制定的优势,欧盟日本具有技术和制造优势,中国工业具有产能优势和市场优势,这几大经济体的彼此合作,显然可以为新的工业革命诞生创造必要条件,彼此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互补而不是恶性竞争的关系。

无形的推动力,是指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体系稳定和金融体系革新。如果贸易保护和孤立主义真的可以让一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那么1929年爆发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不会拖延12年之久,直到二战期间才由战争的强制出清解决。1929年金融危机各国之间宏观政策彼此不合作带来的高昂代价不能忘记。而且,与1929年不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是由于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引起的,而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造成的。因此分清轻重缓急,首先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做适度调整,才能为推动新的工业革命成为现实打下必要的稳定金融基础。同时,需要保持全球日渐精密的自由贸易体系的稳定。

总之,在后危机时代,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球化进程中,地球上每个国家,无论主观喜欢不喜欢,毫无疑问地都在客观上形成彼此链接的命运共同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进行广泛的宏观政策协调,推动审慎的国际体系改革,既注重有形的拉力,也注重无形的推动力,才能迎接挑战,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从蓝图成为现实。

时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论坛网特约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