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遭遇瓶颈

位于花莲的立川渔场集养殖和休闲于一体。

台湾南投的清境农场。(资料图片)

休闲农业是台湾很红火的行业,吸引都市白领甚至金领上山下乡投身其中。不过近日据台湾媒体报道,休闲农业已现下滑趋势。

以产值论,休闲农业最发达的宜兰县2015年该产业的收入为24·4亿元(新台币,下同),2017年下降为23·9亿元。以游客论,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贴文报怨,在网站上看到清静幽雅、鱼跃鸟翔的休闲农业区,到了当地发现住宿简陋,了无意趣,常常扫兴而归。

岛内休闲农业本应是传统农业新的增长点,也是都市人度假休闲的好选择,为何热闹了几年后开始走下坡?

台湾也有“三农”问题

休闲农业曾是台湾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招。

上世纪50年代,台湾农业是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台当局以土地改革、兴修水利等措施全面恢复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农业发展奠定了台湾其时的经济基础。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台湾的加工业兴起,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工商业迅速发展,2000年农业产值仅占台湾经济总产值的2.9%,农业的经济功能直线下降。当时,一斤稻米的价格还比不上一瓶矿泉水,农村因此人才外流,失去活力,传承其中的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记者曾在近10年间多次到访台湾的乡村,即使在传统农业地区比如宜兰、彰化、台南,大多也是街巷寂静,老弱当家,间或有倒塌的屋舍院落,曾经是乡村中心的戏院、诊所等已经废弃。青壮年的离乡不仅使农业劳动力不足,更令农业技术难以普及,小农经济的台湾农业靠老年人支撑,农村凋落引起台湾各界的关注。

休闲农业区遍地开花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台当局已着手推动农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休闲农业转型,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重塑农村。1992年底,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出台“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定义休闲农业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农业经济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休闲和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的农业经营。鼓励农民、农场、农民团体、农业企业机构申办休闲农业区。因为台当局提供开办补助款和各种培训,农场、茶场、渔场、农家果园和菜园等纷纷申办休闲农业区,青年返乡就业成为时尚,乡村的民宿、餐厅、体验活动、浏览线路热闹登场。都市人也热衷到乡下采摘、观星、赏萤、骑自行车、当“一日农夫”,一些知名的休闲农业区成为明星景点,节假日一床难求。

记者曾采访台南走马濑休闲农场,原本种植牧草的田野,变身休闲农业区后,有舒适的住宅、现代化的会议厅、特色餐饮,也安排了电瓶车穿梭草海、露营区帐篷过夜、牛栏挤牛奶、生态教室讲解当地动植物等丰富活动。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休闲农场,窗外树上跳跃着白耳画眉,夜里散步时独角仙飞落肩膀,那种体验的确独一无二。

可惜的是,有特色可持续经营的休闲农业区还是少数,当休闲农业区越来越多,重复、单调、管理不善的问题显露出来。

供过于求监管不利

据台湾管理部门统计的数字,现在批准营业的休闲农业区共有91家,还有很多搭上网络便车没申请就营业的农家菜园、果园,相对于台湾的都市人口,休闲农业区已经过剩。供过于求造成互相抄袭,没有特色;游客分散,经营困难;良莠不齐,品质难保。

究其根本,农业管理部门应负监管之责。

开创休闲区之初,按规定,开办者每年可获得上千万元的补助款,用于经营的房间数可达15间,比开办民宿的6间多出一倍多,申请者排队报名。为了工作业绩好看,管理部门审批从宽,休闲区遍地开花。在发展起来后,本来还有纠错条款,比如两年审核一次,连续两次不及格就摘牌。

但事实是只见新的休闲区成立,未见不合格的休闲区退场,审核就是“玩假的”。一位曾经获奖的农业休闲区负责人向台湾记者披露,审核应该是书面汇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但大部分休闲区递上书面文字就过关,即使官员到了现场,也是听介绍,发现不了实际问题。有些已经没有游客上门的休闲区年年审核年年过,还有的送错汇报材料,结果照样审核通过,监管已经是走过场。

当休闲农业区走入瓶颈,台湾学者支招,管理部门必须总量控制,落实退场机制。此外,当“观光工厂”兴起吸走部分消费者后,管理部门要引导休闲农业区真正办出特色,提升活动水平,带动乡村发展,真正发挥休闲农业区的作用,而不是添了个名词,多了项业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2月01日第11版 记者 陈晓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