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的“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

416967455358814820.jpg

资料图:长征一号火箭。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研和体育等领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举国体制”。这一体制,一是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五年规划,并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后,利用强有力的总揽全局和组织协调机制,有效调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推进各层级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合力,最终完成既定目标。二是充分发挥了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国家利用行政资源和政策手段,倾全国之力,在一定时限内或特定条件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向既定战略目标领域集中或调配,从而完成重大战略任务或解决急迫科技课题。

正是在这种体制实施下,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就能够展开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铸就了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在新时期又取得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铁项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5G网络、“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等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此外,在奥运夺冠、98抗洪、03抗“非典”、08抗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举国体制”这种迅速、有效的组织、协调、动员机制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补齐短板、跟踪发展、超前布局,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需要科研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科技体制是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

一是更加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研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可循,自然科学和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也都离不开科学精神。中国曾经吃过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导致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出现波折的亏,因此要避免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坏事”的一些弊端,降低决策失误纠偏、纠错的成本,就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科研规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机制解决问题,从而使新型举国体制更加科学、高效。

二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探索发展的,除了要发挥社会主义党和政府组织协调管理的“高效力”,还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则更多地是利用科技产业政策和行政、税收等手段加以引导,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让市场驱动和经济手段解决科技创新工程或战略项目立项、决策、预算、利益分配等问题。

三是更加注重激发科技主体的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传统举国体制较为注重技术端的目的取向,主要诉求战略目标的实现,而相对忽视成果价值端的利益诉求,从而在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方面有所欠缺。新型举国体制对忽视市场效益和企业、人员相关方利益分配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落实了党中央要以人为本,尊重创新创造价值的精神,将科研管理体制从政府管理走向政府、市场、企业、科研机构和人员等各方面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从而激发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决定中国发展未来的重大战略。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科技创新又是发展的新动源。而科技创新必须依托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让科技创新的活力迸发,还必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只有坚持全面创新与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才能继续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孙应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室主任,海外网特约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