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让大学充满文化自信(谈艺录)

2018岁末,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55所高校分别围绕所选传承项目各展所长,发挥地域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的相遇、相识、相知。以京剧为传承项目的南开大学,拥有戏剧教育的悠久历史,张伯苓、张彭春、曹禺、华粹深等前辈为中国近现代戏剧发展、京剧海外传播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京剧传承基地,南开大学不满足于开展京剧赏析、京剧名段传唱等,而是准备创作一部表现南开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新编京剧《巍巍南开》,以此延续南开百年戏剧传统。这也将是普通综合性大学参与京剧新剧目创作的一次大胆实践。

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也是众多高校选取传统艺术形式为传承项目的重要原因。以“戏曲进校园”为先导的“传统艺术进校园”近年来屡掀热潮,活动规模、参加人数、经费投入不断刷新纪录,多少年轻的心灵得到陶冶,多少青年学子选择在不远的将来自觉为弘扬传统艺术贡献力量。不过,我们不应忽略,各大高校情况不同,目标也有所差异。

拿此次入选的55所高校来说,既有专业艺术院校,也有综合性大学,二者的传承目标、任务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路径和评价体系均有明显差异。专业艺术院校以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为目标,早已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培养模式,而综合性大学则承担着以培养高水平观众和潜在的研究者、支持者为目标的普及型艺术教育。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依旧是一个尚待开发的领域。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人才汇聚的大学校园普及传统艺术绝不是培养会写两笔书法、会唱几口京剧的所谓特长生,而是借由艺术教育达到丰富情感、完善人格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传承目标被定得过低,能把剧团请进学校演几场,能让学生上场秀一把,任务就完成了,甚至还以演出数量作为评价传承效果的唯一标准,这就背离了传承的初衷。

传统艺术所呈现出来的迥异于西方美学传统的中华美学精神,其“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优良品格,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铺设一条让艺术通向心灵之路,给青年学子以引导、启发和示范,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同、热爱,这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传承目标。要确保给大学生“看”的是高品质的艺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如果具备艺术展示的能力,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秀”的前提是质量,哪怕水准与专业人士还有差距,也至少要让观者感受到美感和严谨。

传统艺术为莘莘学子敞开了精神家园的大门,而传统艺术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掌握在这些青年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立,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由“进校园”到“在校园”的转化,高校理应以此为契机,发挥自身在文化、人才、资源、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让师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而不仅是旁观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立会成为一个新起点,我们应当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扎扎实实的耕耘和探索,让传统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8日20版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