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尽责有担当 建言资政更自信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履职尽责指引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重要思想,为政协工作和政协委员建言资政提供了重要遵循。

履职一年来,代表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学习提升履职水平,靠调研提高履职实效,提出了一个个高质量的议案提案建议,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履职答卷。

创新机制方法 力求出新出彩

各级人大和政协机关积极创造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激励代表委员更好地履职尽责、出新出彩。

上海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靖代表介绍,2018年上海代表团提出了21件议案,全部被大会采纳。今年,该团又提出了21件议案,涉及证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仲裁法等多部法律的修改,以及网络安全、公共数据、人工智能、制定海洋法、政府信息公开、知识产权法典等。“这样的成绩正是代表们积极调研、反复酝酿、认真履职的结果。”

去年,上海人大首次开展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全国人大代表联合调研。比如围绕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这一主题,组织代表到实地深入调研,形成长三角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合力,共同推进重大问题的解决。同时,组织54位代表参加了围绕“对口帮扶工作”立法调研以及“大数据共享与安全”的主题调研,形成了两份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是深圳人大代表工作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丘海代表介绍,去年深圳以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建设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履职”“站、点、家一体建设”等模式,使人大工作有阵地、代表履职有平台、群众呼吁有渠道。截至去年底,深圳建成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216个,实现代表联系群众“所有社区全覆盖、收集民意全方位、服务群众全天候”,打通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委员介绍,近年来,河南省政协着力建立协商机制,持续完善协商内容知情、协商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了协商民主工作方案、月协商座谈会办法、专题协商会工作办法等,畅通了政协委员建言资政渠道。

勤学习深调研 扑下身子找答案

看新闻,读辅导材料,每期不落地参加代表履职培训……“人大代表不仅要把群众所思所想带上两会,还要把两会的精神给乡亲们宣讲,自己不弄通透怎么行?”拉萨市城关区塔玛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格桑卓嘎代表说。

除了向书本和经验学习,代表委员们也积极向基层学习。去年,格桑卓嘎多次参加国家部委的一线调研。现在,她的议案建议不再局限于村里的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得关注全国的事。今年我准备提如何帮扶城镇低保人群的建议。”

四川启阳汽车集团董事长王麒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已有11年,累计提出的书面建议已经超过60件,基本都是围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提高履职能力,关键是要做足功课,问得多、走得勤。”

王麒代表坦言,每年两会前,她都要实地走访许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生产销售企业、新能源汽车使用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车主,了解存在的问题。同时,咨询专家、拓宽眼界,了解行业领域最前沿动向和最尖端的技术。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委员说,“没有调研就没有提案,不能想当然,要真正下到基层去。”去年他积极参加全国政协的活动,跑了10多个省区,进了村寨,爬了深山。“基层既有丰富的经验,也能发现不少共性问题。到最基层去,才能找到改革发展的路径。”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代表今年提出了规范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命题的建议。“在参加全省研究生工作会议时,我事先做足了功课,利用参会的便利,搜集到不少同行们的看法和建议。大家普遍反映专业课由各校自主命题压力大有风险,也容易造成命题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参考外语类考试由国家统一命题的形式,可以先采取几个学校联盟,长三角一体甚至华东片区先行等方式,逐步推进。”熊思东代表说。

直面现实问题 架设民心之桥

直面现实问题,发挥监督职能,架设上下连通的民心之桥,这是众多代表委员的履职情结。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代表大部分时间都辗转于手术台和病房之间,这让他对“看病贵”这一难题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梁益建代表今年带来了“加强非植入一次性高值耗材的使用,以减少医疗浪费的建议”。他说:“管理好非植入一次性高值耗材的使用,不仅能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难题,还能降低医保资金的支出,有利于将有限的医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春节前,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委员来到北京新机场建设工地调研。“我们发现一些职校、技校的设备,很多都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备,和实际生产建设中使用的新设备脱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今年李守镇委员提出了加大职校投入、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提供良好土壤的提案。

富士康科技集团精密机械事业群技术员杨飞飞代表在富士康园区设立了“全国人大代表杨飞飞联络室”,如今已成为他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桥梁。

有些群众遇到实际问题,就直接来到联络室求助杨飞飞代表。去年8月开学前,联络室一下子来了四五十名周边某小区的居民,反映子女无法在小区周边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的问题。“事情很棘手,但身为人大代表,就得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敢‘啃硬骨头’。”

他一边安抚居民的情绪,劝导他们理性、冷静;一边找到当地有关部门,直陈群众的困难。在他的协调推动下,区教育局给出了细致答复:由于公办学位供需矛盾,目前还难以保证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读公办学校;只能按相关政策规定,多渠道、多方位筹措学位,确保孩子“有书读”。教育部门还表态,今后将不断加大公办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学位供给。这一解释得到居民的认可。

(本报记者谢卫群、田泓、巨云鹏、贺林平、钱一彬、史晓韵、鲜敢、王明峰、姚雪青、魏哲哲、范昊天、孙超采写)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05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