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看见港澳未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以来,港澳社会高度关注。这几天,港澳主要媒体纷纷报道两会消息,捕捉两会表情,讲述两会故事,作专题、制图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展望港澳发展前景,特别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掀起一轮舆论热潮。
国家新形势 港澳新机遇
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既肯定巨大成就,更直面问题挑战;既强调忧患意识,更在提振信心。不论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还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不论是大幅度减税的惠民措施,还是完善市场机制的深化举措,处处展现出国家发展的澎湃动力以及令人振奋的光明前景。
香港《文汇报》社评认为,报告让港人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中央把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纳入治国理政的大局之中,为香港发展规划蓝图、指路引航,并以创新举措,打破制度障碍,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为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星岛日报》在社论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就业优先政策提升到宏观经济层面,再度反映中央对“稳就业”的高度重视。内地能够确保经济和就业稳定,消费信心和意愿增强,有助于提振香港的金融、消费、服务等各行业发展,连同“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合作机会,共构香港未来增长亮点。
《明报》社论认为,中央以保就业、促改革、稳增长为基调,对香港经济将起重要支持作用。
《澳门日报》社评指出,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设定在6%—6.5%的目标,是自信和有底气的表现。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前景依然光明。
发挥主动性 港澳新图景
在香港有8000位企业家会员的全港各区工商联,3月6日晚举办换届选举。会长卢锦钦表示:“我们正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非常关注全国两会释放出的每一项政策信息。为了创造发展平台,助力青年创业,全港各区工商联与惠州市签约,建立惠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在深圳市支持下,建立深港商贸科技合作基地,有了这些支撑基地,我们希望做进入湾区九市的排头兵!”
《新华澳报》刊文援引澳区全国政协委员何润生的言论称,应大力推进澳门青年、专业人士参与两地的交流,加强港澳年轻人对中华及历史文化的培育,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本地历史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摆正个人在国家发展历史中的位置,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时代精神,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心。
该报社评还指出,澳门如何密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注意练好自己的内功、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同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互利共赢,是全体澳门人必须认真思考的议题。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周浩鼎认为,中央看重香港在大湾区的角色,是否可以抓住机遇还要靠港人务实面对有关命题,这就是香港已进入“主动融入”祖国发展的“一国两制”新时代。香港各界人士要理解融入国家发展如箭在弦上,固步自封只会原地踏步。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祖国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也是未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香港就不会错失再次腾飞的机会。
湾区新举措 港澳新亮点
《澳门日报》多篇文章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评论称,建设大湾区是国家在新时代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新举措,对丰富“一国两制”的实践内涵深具现实和战略意义。
《香港商报》评论员文章指出,香港作为湾区核心引擎之一,不能落后于人,务必全力以赴,借大湾区规划的金钥匙,以优势互补的大局意识,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打通大湾区生产要素便捷流通的任督二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建法撰文指出,大湾区规划遵循宪法和基本法,是以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利益为出发点,目的是使香港和大湾区可以发展得更好。香港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陈清霞提出,应加强粤港澳法律服务合作,深化大湾区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的互联互通。她建议深化大湾区仲裁合作,完善港澳与珠三角九市互认的仲裁裁决执行机制;借鉴香港经验,启动大湾区内诉讼与调解分流机制,并由法院以外的专业机构负责调解。她还建议,大湾区可考虑建立仲裁员互认机制,盘活熟悉三地法律的仲裁员资源,进一步打破三地制度性差异的束缚,实现更紧密合作。
“大湾区机遇多,是让香港青年人有希望、有发展、可以达成梦想的地方。”香港离岛东涌区议员傅晓琳说,政府工作报告的港澳部分强调支持港澳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作为香港年轻一辈,特别关注“规划纲要”出台后对年轻人带来的机遇。
《新华澳报》社评指出,今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60万濠江儿女必将以优异成绩及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就,向国家及澳门的“双庆”献上厚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09日第04版 记者 连锦添 张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