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智”力推动创新发展

服务团成员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参观。陈友田 摄

服务团成员在参观科技设施。本报记者 叶晓楠 摄

走进合肥科学岛,实地考察东方超环(EAST)装置是如何运行的;来到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观察量子通信的最新进展;步入科大讯飞,体验AI语音技术的最新成果……

3月27日至4月1日,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党外院士与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走进安徽,现场感受安徽尖端科技和高端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发挥智力优势,就生态环保、新能源、医疗卫生等领域进行了30余个项目的服务对接,用所学所长,“智”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科学决策;同时,服务团也通过走访小岗村、金寨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以创新的方式,帮助党外人士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学习。

看产业:创新成果印象深刻

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万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的13%、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器生产线加快建设、中科大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安徽不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增长新动能,通过实地探访,院士和海归专家们对这些创新成果印象深刻。

在安徽期间,服务团先后走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同步辐射室验室等科研院所,实地考察了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实验装置、强磁场科学中心、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的运行情况,并就相关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工程总师陈宇翱向服务团介绍了量子通信的最新进展与发展目标,在介绍相关国际影响时,他引用了英国《自然》杂志的评价:“实现从实验室到应用的飞跃:中国启动建设远距离量子通信干线。”

除了现场感受创新发展之外,服务团还开展了30余项服务活动,深入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基层单位,通过报告会、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医疗帮扶和技术咨询指导。

党外院士与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始于2011年,是统一战线引导支持党外知识分子深入实践、深化认识,发挥作用、助力发展的重要载体。

服务团领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邹晓东说,本次国情考察服务团以“筑同心、作贡献、迎华诞”为主题,由17名两院院士和21名留学回国人才组成,其中既有从事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天文学等基础研究的人才,也有清洁能源、新材料、航空动力、医疗科技、制药等应用领域的专家,还有在创新创业一线的企业家,有利于跨领域、跨专业交流合作。

“新能源车市场将如何变化,未来车企应如何做出探索?”在江淮汽车集团,来自南京大学的邹志刚院士以及4位留学回国人才,与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反复探讨。

“与江淮的交流下来,我能感觉到企业的务实作风,企业对研发也非常重视,推进创新发展的交流愿望也是强烈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教授说。

“仰望星空,暗物质是否真的存在?银河系的质量测定如何进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景益鹏院士所作的报告,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前来听讲和交流。

“我的专业是做激光技术领域的,这次来到合肥和一家激光相关的创新公司进行交流,并作了学术报告。”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院长王璞说,“从交流中我能感到安徽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和支持,近十几年来,中国在激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广大科研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获了成果。”

“社会是最好的实验室。”服务团团长、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院士认为,做专业最佳路径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个院士专家都应该珍惜走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机会,用专业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让专业优势更好地接上地气。

谈发展:“双轮驱动”激发活力

“党外院士和留学人员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把社会服务与议政建言结合起来。”邹晓东这样评价说。

本次考察期间,专家团队还发挥智力优势,围绕科技创新召开专题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锦璋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大家还围绕推动创新发展建言资政。

“推动科技进步,没有制度的保障是不可能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坚持问题导向。科学的目标就是不断创新知识,实现技术革新,从而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等方面破除束缚,激励推动创新事业。”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亚栋院士认为,“同时,还要尊重科研规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好长期的积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入手,把每一个技术细节做到极致,从量变到质变,自然就会产生重大的变革。真正的创新,往往源自在一个领域的长期坚持,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而开展的不懈探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来重大关键性突破。”

科技创新既是产业的“供给侧”,也是政策创新的“需求侧”。吕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科技创新不断提速的今天,科研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也要跟上,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创新活力,使中国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加平稳。

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东辉院士看来,要结合实际深化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根据学科实际情况来展开科学考核。“就是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静下心来搞科研,踏踏实实地干,不能浮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存在的差距,要制定相应政策,不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技术领域,都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鼓励潜心搞研究。”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高鸿钧院士说。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何伟认为,要大力倡导科学家精神,让创新与开拓成为一种氛围环境,一种观念引领,要从各方面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那些愿意为自主创新,愿意为科学事业默默奋斗的科学工作者。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毛洪钧认为,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和民生保障两方面入手,用完整的保障体系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察国情:切身感受改革首创精神

6天时间里,党外院士和留学人员踏上了知行合一之旅,他们来到小岗村,重温改革初心;实地探寻淠史杭工程的壮举,深入一线考察精准扶贫和生态建设成果;走进文化园、古村落等,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吕建表示,知识分子素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次“课堂”能让我们从国家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轨迹中,体悟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光辉成就,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新时代爱国奋斗的自觉性。

在小岗村,服务团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家房屋等,通过观看“大包干”契约书的图片资料、历史复原场景,详细了解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历史进程,切身感受了“大包干”的改革首创精神,更对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表现出由衷的敬意。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服务团参观了沈浩生前工作、生活照片以及居住办公的场所后,纷纷被沈浩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折服。

在新四军军部旧址,服务团参观了军部大会堂、专题展览等设施,重温了当年新四军艰苦奋斗的光辉业绩。

“从小岗村到金寨革命老区,我们一路行来,亲眼目睹了国家取得的巨大变化,这使我们坚定了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李亚栋说。

“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这次参观小岗村,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的成就,放眼全球都是一个奇迹。小岗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们这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蓉认为,“大包干”的历史进程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充分体现了当年人们是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以更大的勇气,继续创造更大的奇迹,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

“当我参观了金寨革命博物馆、聆听了革命传统讲座后感触非常深,了解到国家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是多么不容易。”出生于1990年的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说,这些年国家的发展令人振奋,2008年,她出国时还有老外问她“家里有没有微波炉”这种问题,但现在,他们对中国的发展纷纷竖起大拇指。“我们的成长和机遇都在中国,所以,我们决定回国投身创业。”

考察期间,服务团成员还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了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来。

3月27日,河北雄安何氏眼科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与安徽石台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眼科医疗·精准扶贫”的公益项目合作协议。“我们这个公益项目将利用定点帮扶、人员培训、能力建设、模式探索等形式,探索符合石台县实际情况的近视防控模式、精准扶贫防盲模式。”何伟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4月02日第05版 记者 叶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