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共同体成立三年后,这些问题成为一体化关键

vna_potal_hoi_nghi_bo_truong_tai_chinh_va_thong_doc_ngan_hang_trung_uong_asean_lan_thu_5_afmgm__193905546_3804626.jpg

资料图:东盟各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合影。(图源:越通社)

近日,第23届东盟财长会议在泰国开幕。会上,各国财长讨论了促进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加强韧性等核心问题。越通社援引泰国《国家报》(The Nation)报道称,海关合作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东盟在促进经济一体化和重新分配利益的重要环节。

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包括3个支柱——东盟经济共同体、政治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其中,经济共同体是最重要的支柱,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在货物贸易方面,不仅简化了海关手续,还对标准进行了统一。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15年通过的《东盟银行一体化框架协议》规定任何两个东盟成员国均可签订双边协议,使对方银行在本国开展业务时享有与本国银行同等的权利。

通过将关税水平降到零或接近零,极大促进了区域企业进入东盟各国市场,从而把东盟原来分割的市场建设成了统一的、广阔的市场。东盟内部贸易保持年均10%的速度增长,预计至2020年内部贸易占东盟贸易总额的比重将提升至30%。

在人员自由流通方面,通过相互承认区域内高技能人才资格认证,如会计、医生、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相互认证,促进了人才流动。东盟各成员国还互相实行免签政策,在通关时设立专门“东盟通道”,为成员国内部人员往来带来便利,同时也提升了东盟各国人民整体的东盟意识。

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单一窗口机制、商品原产地认证系统、贸易服务协议等,东盟支持并促进了地区各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增长三角、东盟东部增长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次区域合作机制,起到了助力东盟各国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发展的作用。

当然,在执行和进一步具体化《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2025》的进程中,还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东盟内部较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不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大。东盟也试图通过重点为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国提供技术支持来缩小差距。未来在信息数据技术方面,仍要使各国缩小差距,保证能跨越“数字鸿沟”,使各国都能享受到移动互联网和5G时代的信息技术红利。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所需资金问题。《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以及《2016—2025年交通运输战略计划》都提出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互联互通,提升东盟地区的连通性。这包括道路、港口、通信基础设施,尤其是未来的5G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不抓紧,有可能会被先行国家甩在后面。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因此东盟仍需要外来资金,如中国、日本、韩国甚至是欧盟的资金和技术进入,以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东盟通过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更多融入和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东盟的互联互通。

三是政策协调一致的问题。统一市场与各国利益可能会产生冲突。由于各国有各自国内的群体需要保护,完全无条件的放开一时无法做到,目前仍是有选择性地开放。金融业是各国至关重要的核心利益,想取得协调不无困难,开放的速度也较慢。现在东盟正在逐步开放以保险服务业为重点的东盟金融服务市场。通关便利化除了技术障碍,也需要政策的协调统一,才能建立整个东盟货物通关的“单一窗口”。投资方面,在现有的《东盟全面投资协议》的框架下,仍要建立开放透明的投资体制,减少对行业的投资限制。

(杨超,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更多南海问题专业资讯与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南海新闻网(www.nanh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