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家菲利普·加斯顿 具象—抽象—新具象之旅

(联合早报讯)香港3月底开放的崭新地标——楼高24层的H Queen’s大厦,进驻八个艺术租户(豪瑟沃斯、卓纳画廊、方由美术、佩斯画廊、艺术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白石画廊及首尔拍卖私人销售画廊SA+),多一个看展新去处。本文重点介绍豪瑟沃斯画廊的“菲利普·加斯顿:画家之形”展览,也是艺术家在亚洲的首展。

美国艺术家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1913-1980)的创作生涯横跨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经过几个重要转折点。他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先锋受到认可,晚年画风自由洒脱,实验性艺术探索对后代画家影响深远。

加斯顿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贫困的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919年迁往美国加州。他曾在洛杉矶的奥蒂斯艺术学院短暂求学,此外全靠自学。

5月底在香港H Queen’s大厦的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画廊看到“菲利普·加斯顿:画家之形1950—1979”的展览,由艺术家之女穆萨·梅耶(Musa Mayer,写了加斯顿回忆录《深夜画室》,中文版将面世)策划,涵盖了艺术家从1950年至1979年创作近50幅绘画。无法想象艺术家早期创作过大型壁画,成名作包括《与战争和法西斯的抗争》。这些兼具乔治·德·契里柯、毕卡索风格、墨西哥壁画的社会现实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壁画古典特色的壁画创作显示其驾驭大型作品的能力。

40年代初期,加斯顿在画室创作小幅肖像画和寓意油画。他在爱荷华州的首个个展获得好评,也在纽约办展,获颁“罗马大奖”,到意大利旅居一年。回来后,他的风格转向抽象主义,自由率性。他与抽象表现主义代表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都在纽约市10街上租了工作室。

从飘渺转为厚重沉郁

加斯顿的抽象画风从最初令人联想到莫奈的飘渺,转变为厚重沉郁。1962年在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办大型回顾展,达到艺术生涯的高峰,可他过后淡出纽约艺术圈,用色极简,只用粉、灰、黑尝试大型油画,也用刷子或炭笔创作简化的素描。

60年代的美国社会剧烈动荡,充满了刺杀与暴力,民权运动和反战抗议,让艺术家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加斯顿画中的色调愈发阴沉,充满不安和焦虑。他回忆说:“美国的战事,世界上的种种暴虐。我算什么,居然坐在家里读杂志,我对一切都感到沮丧而愤怒——然后我能做的就只是回到工作室把红色调成蓝色?”

1968年,加斯顿出乎意料地放弃抽象画风,回归具象绘画,发展了极具原创性的绘画符号,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从日常物品入手,创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加斯顿式物品,包括灯泡、书籍、钟表、城市、木头上的钉子、香烟和鞋子。他在后来的大幅作品中加入超现实元素,用卡通化效果,营造了一系列戴兜帽的古怪人物形象。

加斯顿可以想着任何东西(公事包或地上的虫子)开始作画,在访谈中提及卡夫卡《变形记》故事最神奇的地方是这个人并没真正地改变,他完全清醒,没发生质变,“没有什么能比纯粹的事实陈述更让人震惊”。

从1973年至加斯顿去世的最后10年,他的作品自传性意味愈烈,画家躺着的形象反复出现,人物被抽象成了一个兜帽,或像豆子的头部,睁着一只偌大的眼睛,标志性的奇特造型令人玩味。“说到要画什么,”加斯顿写道:“有一个地方,人和事物在这里被遗忘了,我要唤起对它的记忆。我要看到这个地方。我要画下来我想看到的人和物。”

加斯顿晚期的新具象绘画并不被艺术界所接受,当时抽象画派同志甚至拒绝跟他说话。德·库宁是例外,跟他说:“他们为什么抱怨你做政治艺术呢,还总是说个不停?你知道你真正的主题是什么,那是关于自由的。解放是艺术家的第一职责。”克莱蒙特·格林柏格曾说,有些艺术家(如德·库宁与加斯顿)是“无家可归的”,加斯顿愿意认为这是赞美。

加斯顿曾说:“我希望像一个从来没有画过画也没看过画的人那样去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马拉美对真诗人的定义:伊甸园里的诗人。

“菲利普·加斯顿:画家之形1950—1979”展览

即日至7月28日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楼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