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之中法青年翻译家研修班在布鲁塞尔成功举办

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中法青年翻译家研修活动

(本平台消息)由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孔子学院和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高等翻译学院(Ecole de Traduction et Interprétation)合作举办的“‘孔子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之中法青年翻译家研修项目”于5月7日拉开帷幕,为期一周的研修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受邀本次中法青年翻译家研修项目的嘉宾有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著名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青年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沈珂,有来自法国的何碧玉女士(Isablelle Rabut)、Emmanuelle Péchenart女士等多位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还有高等翻译学院徐建萍教授、吉爱华教授(Muriel Guilmot)、Stéphane Plamont教授等。本次研修项目吸引了高等翻译学院的未来青年翻译家以及法国的青年翻译家积极参与。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陆晓红教授及孔子学院教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与高等翻译学院师生从不同角度以多样的活动形式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及其在法语世界的译介、传播与接受展开了深入探讨。

袁筱一教授做了题为“文学翻译与中国当代写作”的主题讲座。袁教授首先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将80年代中文写作还原在宏观历史语境及文学史语境中,全面系统地描述了80年代中文写作的全景。在此基础上,她结合中西方文艺及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当代中文写作的全球化问题。根据毕飞宇等重要作家80年代以来创作风格的嬗变,她总结出了当代中文写作中先锋与反先锋的两种写作模式。

毕飞宇教授从袁筱一教授演讲中的诸多观点与相关问题出发,以更为发散性的思路,畅谈了自己的文艺观及文学创作历程。在回顾了80年代先锋派创作热潮之后,他讲述了自己在90年代寻找新的创作风格的心理历程。他将自己的写作放置在非常广阔的世界文学史语境中。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辨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异之后,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与先锋派及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关于文学翻译,他结合自己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事例,分析了译者应该如何处理其与作者及其作品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高等翻译学院的师生们在连日活动中与受邀嘉宾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持续深入的探讨。他们分享了各自对毕飞宇作品的研读感想,并就自己在阅读中的疑惑与作家本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了热情诚恳的交流。就学生各自完成的对毕飞宇作品的翻译作业,多位教授逐字逐句、深入细致地为学生们做出了批改和系统点评。

本次研修项目在各方的协同合作下取得圆满成功。参与本次研修项目的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孔子学院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所做出的持续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越成效,肯定了其在中欧文化艺术交流中所起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