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新内涵 过个健康年

路边挂起红灯笼,对联贴在门两边。过年的味道一天浓过一天。很多媒体也在提醒大家,过年要注意身体健康,不要暴饮暴食,大吃大喝。说得很对,但要想真正过个健康年,并不只限于此。

每年春节假期结束,笔者身边总有不少同事抱怨:过个年怎么这么累啊。累,说明过年方式不够健康。

过去的春节可没人喊累,都盼得不行不行的。为啥斗转星移之后,人们的感觉就翻天覆地了呢?

首先,团聚成本高企,身累。以前,大家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过年也在一起,走亲访友都不用出村。如今几亿人每到春节就来一次钟摆式迁徙。看吧,春运期间,各地车站人潮涌动,高速公路车流汹汹,要是带着孩子就更难受了。

其次,过年节目单一,心累。以前一年到头,也就过年沾点荤腥。现在吃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很多人回到家,很多时候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饺子、年糕、猪头肉,不再能逗引出肚里的馋虫了。春晚不好看,放炮受限制,缺乏娱乐。

另外,一年只见一次的亲戚,缺乏生活交集,见面了只会问结婚了没有、工资开多少等常规问题,然后就是,看电视的看电视,嗑瓜子的嗑瓜子,让人心里多少感到一点压抑。

产生上述感觉,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城里的“Tony”和回老家的“虎子”,这双重身份在内涵发生变迁的春节里无处安放。

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让个人的心理故乡早已变成工作地、居住地,而家乡的社会关系、亲戚关系已经逐渐淡漠。

另一方面,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过去是吃的盛宴,今天,吃成了负担。这个内涵一抽离,春节的传统意义就丧失大半了。

但是,在春节怎么过的问题上,如果一味诋毁,百般抵触,无异蹈入虚无;破了不立,倒了不扶,又等同自我流放,所以还是得诚意正心,做出积极响应,为春节注入新的内涵。

春节不再以吃为主后,团圆意义愈加凸显。过去一大家子年年相守在一起,而今游子离乡是常态。老人一年到头就期待过年见见孩子,大家充其量也就在一起待上五六天,若还嫌烦,不合人伦。回家的路再苦再累,成本再高,难道抵不上父母由衷的笑容?

很多年轻人觉得在家无聊乏味。其实,思路一变天地宽。设想一下,去外地旅游,我们会被当地人的淳朴和善良打动,那家乡的人难道不具备这种品质?不走近他们,就发现不了他们的有趣。这家走走,那家串串,听听家长里短,看看故乡风情,相当于上堂别样的社会体验课。

总之,迥异城里的人情风貌,乡人自在的言谈坐卧,难道不值得玩味?为回老家的日子创造出别有风味的生活体验,其实就是为春节注入新的内涵。而自我封闭,抵触交流,这年,当然越过越没劲,得赶紧调整啊。(熊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24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