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资料图 (图/新华社)
据澳大利亚媒体5月24日报道,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威胁要与澳大利亚“切断联系”,理由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即将加入“一带一路”项目。疫情冲击下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因素,引发外界对“一带一路”合作走向的一些质疑。不可否认,疫情对“一带一路”合作确实造成了一些影响,但都是暂时的,也是局部的。从整体和长远看,经过疫情的考验,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将更加牢固,动力将更加充沛,前景将更加广阔。
对疫情给“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影响,需要进行客观分析。一是由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相关国家的开放度,在基建、贸易、投资等领域的需求萎缩,“一带一路”海外园区经营困难,很多企业转产从事医药物资生产。二是疫情下的隔离封锁使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中断,国内交通和运输部门严重收缩,出口收入急剧下降,导致债务问题加剧。三是国际资本普遍受到约束,国际金融机构投资小心谨慎,美欧日韩等国企业合作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意愿所有下降。
但要看到的是,这些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局部的。7年来,中国同138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展开了2000多个合作项目,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了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了1100亿美元。尽管遭到疫情冲击,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逆势增长11.7%,贸易额增长3.2%。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5月24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此次疫情期间,“一带一路”的许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都为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一直在坚持运行,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在本地区大面积断航停航情况下,中欧班列1-4月开行数和发货量同比上升24%和27%,累计运送近8000吨抗疫物资,成为欧亚大陆之间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
可以说,“一带一路”变成“生命之路”,验证了“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从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滞,反而会激发新的活力与潜力;医疗、卫生等健康合作将成为“一带一路”的新的增长点。危中也有机,后疫情时代,沿线国家甚至包括一些西方国家也希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带动其自身发展。因为从根本上讲,“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全球抗疫,有助于维护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未来要进一步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向以下五个方向发力。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要精准发力、轻装上阵。王毅表示,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一条发展之路、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在理念层面,“一带一路”要紧密对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深度结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三链重构。同时,要为“一带一路”减负,大规模、重资产、长周期项目要充分论证、适度压缩,确保每一个落地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国际合作,例如,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短期内,可优先推动周边国家及亚太区域的互联互通,鼓励中日韩企业合作开拓东南亚、中亚市场等。长期看,要将“一带一路”纳入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框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同联合国专门机构、欧盟、东盟、非盟等区域组织合作建设“一带一路”。
第二,重视产能合作,推动新基建、跨越电商等优先发展。过去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这里的基础设施往往指铁路、轻轨、港口、桥梁、水坝、经济走廊等传统基建项目。在“后疫情”时代,要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向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过度和升级,要有效带动各国产能合作,避免有通道而无产业的“通道经济”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化工具和服务的使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化鸿沟,很多人的数字普及率远远落后,这是痛点,即是机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国际社会在这方面有需求,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优势。此外,在粮食、农产品贸易等领域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少“一带一路”国家是农业优先的国家。
第三,要不断充实中国地方开放实践。“一带一路”是中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顶层设计,无论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还是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地方开放实践,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在疫情之前,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省份对接“一带一路”有亮点、有力度,其他地区相对较弱,甚至有些中部地区省份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与自己无关,因为地理上不沿海、不沿边。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一带一路”对中国城市而言,就是要有飞扬过海的艺术,既飞,当然力图飞洋过海,要向外飞,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在市场经济中见世面。
第四,重视企业主体作用,尤其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生力军”作用。曾经一段时期,在国际社会看来,“一带一路”项目主要是中国国有企业完成。同时,将工程基建项目看做是“一带一路”的代名词。未来,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发挥作用,同外国中小型企业积极合作,来构建健康的产业链条。疫情期间,要严格规范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低位抄底”模式要变,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没有捷径可言,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倒逼企业家精神,增加企业绿地投资,做到安营扎寨,而不是“蜻蜓点水”。
第五,要加强软联通建设,构建“健康+数字丝绸之路”体系。软联通有助于夯实“一带一路”的民意和社会基础,要加强涉外法律、会计审计、评估评级、战略咨询、传媒教育等领域专业人才与和智库建设。适时成立“一带一路”公共卫生援助基金,深度挖掘与转化“一带一路”数据资源。世界经济论坛5月4日发表评论文章《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疫情将加速数字“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对于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等中国科技公司来说存在数字价值链机会。中国的医疗技术行业同样可能在国外寻找机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阿里巴巴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在线医生咨询平台的咨询量激增。鉴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卫生部门短缺,如果配备当地人才,类似的技术也能够在国外成功实施。疫情也使中医药国际化迎来了重要的窗口期。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道,大力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各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增长点,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新动力源。
总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也需要根据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赵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