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国嫦娥五号完成月球挖土,并向地球发回高清大图。全球小伙伴成了“云监工”,齐刷刷围观“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嫦娥挖土”也吸引了多国媒体的关注。英国《卫报》报道,如果任务成功,中国将成为美国、前苏联之后,全球第三个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的国家;法新社12月1日报道,这将是40多年来,再度有国家带回月球样本。英国广播公司(BBC)关注到嫦娥五号将给世界天文学带来全新进展,其12月3日报道称,以往采集到的月壤样本有着超过30亿年的历史,而嫦娥五号采集到的样本形成时间不超过13亿年,将为推算月球地质年龄提供全新数据支撑。
更有境外媒体将嫦娥五号任务视为中国空间科技发展的里程碑。《纽约时报》认为,嫦娥落月直播展现了中国在空间科技领域日益增长的自信。《南华早报》评论,虽然中国在空间科技方面入局较晚,但嫦娥五号折射出中国正在这方面大踏步前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回顾了中国近两年的航天成就:去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今年7月,天问1号探测器开始向火星进发。嫦娥五号对中国来说,也只是个开始。
嫦娥五号的平稳落月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引发大量关注,从着陆到挖土,全球网友实时跟进中国“嫦娥姐姐”的工作动态。
然而祝福声中,亦有疑问。比如,有网友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关于“期待中国与世界共享科研数据”的推文(Twitter)下留言提问:“中国会向世界分享研究数据吗?”
孰是孰非,公道自在人心。有美国网友回复:“明明是我们禁止了别人与我们合作”。也有日本网友讽刺:“想要中国的数据,但又拒绝合作,这就是双标”。事实上,美国政府不但禁止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进行官方合作,甚至在得知中国的探月计划后,关闭本向全球公开的轨道数据。
在科研方面,中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一贯秉开放合作态度。比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正是与法国、奥地利、阿根廷、欧空局等国家和组织合作开展。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则搭载了德国、瑞典载荷,同时也受到俄罗斯、欧空局的支持保障。
合作也好,干扰也罢,都不会动摇“嫦娥奔月”之心。浩渺宇宙,碧海青天,自当上下求索,共谋人类福祉。
策划/牛宁
文案/赵壹晨
翻译/赵壹晨
主播/任天择
后期/陆宁远